2012-05-23 07:45:16 我要评论
姚雪青 来源: 人民日报南京大学请4位诺贝尔奖得主与中学生对话
“怎样才能让作品获得认同?”
“跟着感觉走!写出自己内心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这样的问答,来自于一群青少年学生与4位诺贝尔奖得主。5月19日晚,从全国33所中学选拔出的63名青少年学生齐聚南京大学,共赴南大11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诺贝尔奖之约”,与4位诺奖得主共进晚餐,并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
“诺贝尔奖之约”源于几年前的一次“约定”。2008年10月,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到南大参加“首届有机合成与药物开发国际研讨会”,并接受了南大名誉教授的聘请,两年后他再次前来,与来自南京的中学生代表见面并约定,在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时再次相见。为了不负学生们的期望,切哈诺沃还邀请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伯特·哈博、丹尼尔·舍特曼和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一同前来。
活动受到了在场青少年学生的欢迎。学生们争相提问:“你们是否认为自己的天赋是天生的?”
舍特曼接过话题,“我在班上的学习成绩向来不是最好的,但我一直有很强的好奇心。我在10岁时,一位老师带着显微镜来到班上,我第一次看树叶内部组织结构,一下子激发起了对科学的兴趣。如果你们中有人想要成功而不知道怎么去做,就在任何感兴趣的领域多下功夫吧。”
哈博则分享了自己对于成功的定义:“如果想成功,有三个要素非常重要,即技术、激情和财力,因为科学是很花钱的,要从公众那里获得支持。”
对于一直与文学相伴的克莱齐奥而言,“阅读是种奇妙的体验,如同一架时间机器,可以让人探索未来。”
“我再来说说运气的事吧。做研究需要激情,也需要运气。但同时也要做一个善于提问的人,我从不盲目相信任何人或者原理。要迎接运气的到来,首先需要之前做足够的准备。” 切哈诺沃的回答让在场的学生们频频点头。
接着,学生们就科研创作取决于什么、文学灵感源自哪里、理想志向如何实现等话题进行提问,大师们活泼诙谐的回答不时引起台下笑声一片。冷餐会上,学生们分为四组,与4位诺奖得主一边共进晚餐一边零距离沟通,气氛轻松而热烈。
“这样的活动真是太棒了!”在现场向克莱齐奥提问的北京市第八中学学生郭雨培在接受采访时说,“文学创作灵感来自于哪里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今天能有机会由大师答疑解惑,还能与在场的同龄人、南大学生一起交流,让我受益匪浅。”
从南大学生长期支教的宁夏隆德县中学选拔出来的高二学生杨凡娜,说起参加活动的心得,更是觉得收获颇丰。“我对文学很感兴趣,今天见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对我来说机会特别难得,我想好了一个问题,一会要去和大师们交流一下。”
杨凡娜的带队老师、隆德县中学团委书记铁力对这次活动给予了很高评价:“南京大学举办‘诺贝尔奖之约’,让西部贫困地区的孩子有机会与名家、名校零距离接触,对于孩子的成长成才将有很大帮助。他们回学校之后还会给全校师生们做个讲座,与大家分享外面世界的精彩。”
切哈诺沃在活动结束后告诉记者,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中国学生们所表现出的聪颖与积极性让人印象深刻,希望他们还能在发现问题方面更加勇敢大胆。“要是南大220周年校庆时我还能在这里该有多么美好。”
“这项活动的出发点,是为了充分体现南京大学办学的社会责任,让‘科学与人文’这一最值得珍视的教育和校庆资源与更多青少年分享,能让中学生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 ”南京大学学生工作处处长刘源说。(姚雪青)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