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06 10:00:11 我要评论
沈大雷 来源: 中国教育报生命在终点再次灿烂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几十位离退休教工及家属志愿捐献遗体
3月17日11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离休教师魏任之走完了91年的人生里程。在家人的积极配合下,他实现了无偿捐献眼角膜和遗体的夙愿。
魏老是南京市红十字会捐献遗体志愿者之友协会(简称“志友会”)的一员。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南航却有一批像魏老这样可敬的志愿者,他们相约谢世后捐献遗体及可供移植器官,用人生的最后奉献播撒爱心,让生命第二次“燃烧”。
志友会成立于1996年10月,是全国首个捐献遗体志愿者的群众组织。“把遗体捐献给教学解剖,可以提高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水平;把器官捐献给病者可以让生命在他们身上延续;骨灰育树有利于环境绿化,减少污染。”这样的共识,让南航的周建初、陈一心、黄士泰、黄飏、朱文新、季斌、范蔼汶、刘为明、潘知非等9人率先报名加入。
在南航首批志愿者中,黄飏、朱文新是一对相濡以沫50多年的夫妇。同心同德的夫妇俩最早一起加入志友会,又花了半年时间做通女儿的思想工作,还一直默默地负责南航西苑、李府街片区志愿者联络工作,走访慰问志愿者、宣传遗体捐献的意义等。夫妇俩为志友会任劳任怨、默默无闻的付出,得到南京市红十字会的充分肯定,被授予“特殊奉献奖”、“优秀通讯员奖”和“优秀志愿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今年89岁高龄的梁宝瑛老人是南航志友会的积极分子。他是一位命运多舛的老人,又是一位乐观、豁达、坚强的老人。人生的诸多磨难不仅没使他沉沦,反而让他更加热爱生活,竭尽所能地奉献自己。梁宝瑛说自己捐献遗体的愿望由来已久,身为医生的爱人生前多次跟他说,医学院理想的解剖教学应该是4个学生解剖1具尸体,而国内很多医科大学实际上达不到这一标准。由于供教学用的尸源匮乏,往往是几十个学生解剖1具尸体,解剖课上多数采用标本教学,严重影响了医学院的教学质量。另外,因遗体捐献者很少,大量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失去了康复的希望。“老伴早有身后捐献遗体的想法,却因车祸殒命未了心愿。”为完成老伴的遗愿,梁宝瑛1999年到南京市红十字会捐献遗体志愿者办公室办理了捐献手续。在他的动员下,他截瘫的小女儿和部分老同学也先后成了志愿者。
时至今日,看开生死、识体明义的南航人越来越多。在南京市为数不多的4000多位捐献遗体志愿者中,南航离退休教工及其家属就占了66位。其中,年龄最大的91岁、最小的41岁,平均年龄73.8岁;有16对志愿者夫妻、4户志愿者家庭。管金娣、范蔼汶、潘知非、黄玉清、张君义、顾云生、郇义举、林志帮、陆守华等9人已实现了捐献遗体的愿望,林志帮和陆守华两人捐出眼角膜,给多人带去了光明。
虽然突破传统观念、立意奉献的南航志愿者越来越多,但能否实现捐献遗体的愿望,最终还须征得家人的同意。因此,志愿者特别需要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其实,人想开了反倒有利于健康。近7年来,南航志愿者全都健在,没有人离去。”张恩光、刘秀敏如是说,人生一世,以最后的奉献造福社会、惠及他人,是南航志愿者共同的心愿。(通讯员 周新华 记者 沈大雷)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