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新闻

是“少儿不宜”还是“成人快来”?

2011-09-16 09:09:45     作者:    来源: 工人日报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少儿不宜,成人快来,拯救大兵瑞恩
[提要] 中秋小长假,不少杭州家长带着孩子去看电影。反倒是《巴黎宝贝》,没提示“少儿不宜”,里面却有不少情爱镜头看得家长心惊肉跳。这同时是解决“少儿不宜”异化为“成人快来”问题的出口。

  中秋小长假,不少杭州家长带着孩子去看电影。细心的家长发现一部名为《夺命深渊》的片子打上了“少儿不宜”的字样,但进去看看倒也没什么。反倒是《巴黎宝贝》,没提示“少儿不宜”,里面却有不少情爱镜头看得家长心惊肉跳。(见9月14日《钱江晚报》)

  在我国,一提起“少儿不宜”就让人有了联想的空间,甚至有人认为,暴力、色情、凶杀和恐怖是其潜台词,但上述新闻揭示的事实表明,所谓“少儿不宜”已经噱头化,正如网友所说这其实就是个噱头——“还就奔着少儿不宜去的,看后又觉得很受伤,因为没什么不宜的。”

  “挂羊头卖狗肉”的“少儿不宜”是一个尴尬现象,这里所谓的“少儿不宜”实际上是对成年人的诱惑和鼓惑。换句话说,“少儿不宜”已经错位,甚至成了“大人快来”的宣传语,成为提高上座率、攫取利益的筹码。

  谁该对“少儿不宜”异化为“成人快来”负责?

  这与我国电影分级困境密切相关。一个现象是其它一些国家及地区的限制级影片在我们这里没有被限制,如国外大片《神秘拼图》、《拯救大兵瑞恩》,在产出国放映都是有限制的,到了我们这里没有了限制,很多学校甚至组织包场。最近的一个例子则是《唐山大地震》在香港被分级为“儿童不宜”,影片导演冯小刚表示是科学的,这除了表明,我们一些人还缺少对待影片的更科学态度外,也表明在功利化和商业化的裹胁下,如果不正视“少儿不宜”噱头化,则是对未成年人的变相伤害。

  随着商业化的推进,电影的感官娱乐功能进一步加强,分级已经成为不少国家和地区的选择。通过级别标记为父母提供指导和警示,可以有效防止影片中的性、暴力等成人因素对青少年造成负面影响。

  应澄清的错误认识是,分级制不意味着给色情甚至是挑战道德底线的影片大开绿灯,而在于为电影发行放映环节中的商业与道德矛盾找到缓冲带,并对真正的电影艺术创作提供特定尺度的宽容。也就是说,即使影片中出现了情色、暴力元素,分级制也不是使其合法化的“挡箭牌”,相反,必须接受主流道德价值观的检验。这同时是解决“少儿不宜”异化为“成人快来”问题的出口。

system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