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01 11:07:52 我要评论
李曙光 来源: 光明日报李曙光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委员
何传启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编译的《科研诚信》一书,将成为众多高校科研诚信课程的教科书,第一版印刷定数就突破了3万册。这本书详细讨论了师生关系、署名与同行评议、合作研究、科学记录保存等科学道德规范的细节问题,与人体在生物医学实验中的应用等科学伦理问题。
在我国,科学道德规范缺乏系统全面的培养和教育,还处于“言传身教”的方式。有一些违反科学道德或学术规范的行为,是对科研程序、规范不了解、不熟悉、不掌握造成的
何传启:任何一个刚开始从事科研工作的人,都会面临很多困惑。例如,怎样才算是一名合格的科学家?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如何对待科学中的不同学派?论文如何署名?怎样看待合作研究中的成果分配问题?怎么处理科学研究中的错误和疏忽?这些都是很具体的科学道德规范问题,是任何一个科学家都会面临的问题。
就科学家而言,科研规范可以看作是科学研究这个行业的“行规”。虽然这个行业没有从业资格考试,但是进入这个行业,必须遵守它的道德准则、规范和规则。对初入科研领域的人来说,也有一个学习过程。很多发达国家都开设了科研诚信相关课程,甚至是门必修课。但在我国,科学道德规范缺乏系统全面的培养和教育,还处于“言传身教”的方式。现在,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复杂,科研成果与经济利益联系越来越紧密,实用性的科学研究越来越呈现出产业化的趋势,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大规模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简单地依靠“口耳相传”的方式来传授科研道德和科研规范显然是不够的。
李曙光: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也有轻重之分。比如实验数据、过程的造假、抄袭,公式、数据的剽窃,虚构、夸大研究者身份信息等,这些行为显然是为达到某种目的有意识地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我的观点是必须严惩。但也应该看到,也有一些违反科学道德或学术规范的行为,是对科研程序、规范不了解、不熟悉、不掌握造成的。我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的成员,在这些年的工作过程中,发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中英文一稿两投。这是过去几年我们遇到的比较多的投诉问题。应该说,过去(如上世纪90年代)这类问题一般并不按违反科学道德问题处理。那时有些科技工作者认为,中英文针对不同的读者对象,都是自己做的工作,应该不算违反科学道德。但是近些年随着知识产权保护和版权意识的增强,科技工作者也已了解到,这样做是违规的。科技期刊有版权制度,它们都明确规定投稿的论文必须是“以前没有发表,也不打算向其他期刊投稿”的论文。因此,近年来这类问题都当做一稿两投处理。
二是英文论文的文字抄袭问题。由于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多数中国科技工作者难以写出达到出版标准的英文。因此写论文之前,必然要阅读很多同类文献,学习人家的行文。但难免有人不能将其融会贯通成自己的语言,觉得反正实验和数据是我自己的,文字借用一下无妨,便整句甚至整段抄录别人文字。但对于任何文章来说(包括科研论文),文字写作也是一种脑力劳动,文章的词句是其劳动成果。因此,文字抄袭也被视为剽窃行为。通常只要连续三句话一字不差抄袭它文,即可确定为文字抄袭——即使是具有共性的科学背景介绍,如何表达得准确、易懂、有吸引力,也是思维的成果,一字不变的抄袭也是不允许的。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