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
大众网记者 王一刚 报道
济南市匡山小学创建于 1938 年,坐落在泉城“齐烟九点”之一的匡山脚下。学校占地面积 22266 平方米,建筑面积 9574 平方米,拥有 4660 平方米的绿化面积。学校现有 26 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达 1188 名,是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和山东省绿色学校。
营造氛围 普及生态文明教育
学校始终认为优美的校园环境是一部立体的、多姿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既能使师生触景生情、陶冶情操,又能使师生时刻地受到大自然的熏陶,启迪智慧、激发灵感。在校园建设中,学校巧妙构思,充分利用每一处校园资源,使得校园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校园内种植了海棠、牡丹、桂花、玫瑰、月季、玉兰等近 50 种植物,与假山景石相映成趣。围墙、走廊等布局合理,各功能如舞蹈教室、美术教室、书法教室、音乐教室等艺术教室经过精心设计,温馨舒适,为学生创造了宜人的学习氛围。
学校每年订阅生态环境教育报刊,图书室定期添购相关图书供师生阅读,为大家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学校利用校内外宣传橱窗、电子屏、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宣传生态文明知识。开通红领巾广播站,坚持做好午间播报,使广大师生耳濡目染,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各班学生定期创办主题鲜明的班级手抄报,并在班级宣传栏展出。此外,学校还开展各种文艺展演及体育比赛活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加强对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以生态文明育人、化人,增强师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全力打造生态文明校园。
融入课程 深化生态文明教育
学校在育人过程中,将单一的环境知识灌输转变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实践等多方面的综合培养,并将其融入学校对学生的多维度、多层面的教育教学评价中,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进一步加强学科渗透以辅助环保教学,学校深度结合课程安排,多维度拓展环保教育,将环保元素融入各科课堂教学中,如劳动教育、综合实践、道德与法治、数学、语文、信息技术等学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态文明内容。
教导处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将环境教育列入专门的教学课时计划,并积极搜集相关教材,分年级确立教学内容,明确备课要求,保证每一堂课都能有内容、有针对性地展开。同时分别确立了以科学、卫生、健康教育教师为兼职教师的环保教育队伍。做到有专人负责并确保一定的专业性与科学性。 除专门的环境课进行环保知识方面的教育以外,学校特别强调“抓住每一门学科、不放松每一个环节”进行生态环保思想的教育。学校重视渗透、注重积累,全程育人,并通过开展环境教育教研课、撰写环境教育论文、开展各种竞赛等方式,进一步提升环境教育的质量。
主题活动 点亮生态文明教育
在每年的植树节、世界水日、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学校会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如“我为小树做铭牌”“环保小卫士”评比以及生态文明绘画、手抄报、征文评选等。同时,学校还常态化地开展生态文明国旗下讲话、少先队活动课、广播稿投递、文明礼仪检查评比等活动。同学们在“做光盘行动的践行者”主题活动中,通过“在校午餐不浪费”“家中餐、餐餐净”、 签订“光盘行动”倡议书等系列活动,珍惜资源,理性消费。
此外,学校还邀请槐荫区城管(综合执法)局执法队员为同学们举办“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专题讲座。活动中执法队员联合学校共同成立垃圾分类“监督小分队”并为小队员授牌。课后,同学们通过“小手拉大手,美丽家门口”“红领巾小楼长”等实践活动,清理居住小区及楼道里的小广告、捡拾垃圾、擦拭公共文化展板、清除绿化带杂草、打扫路面垃圾等,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周围更多的居民朋友共同爱护环境。
特色活动 彰显生态教育个性
在学校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个性鲜明的特色活动,“无废集市”就是其中之一。每学期,学校都会举办一次“无废集市”活动,通过设置无废集市摊位,包括二手物品交换区、废旧物品创意手工制作区等,鼓励师生将闲置物品进行交换或再利用。该活动旨在通过实践教育的方式,让学生们在参与集市的过程中了解环保知识,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并通过实际行动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无废集市”特色活动是学校向环保
迈出的一小步,却承载着学校对于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和期望。
研学旅行 拓展生态文明教育
槐荫区有着江北地区最大的早春水稻产业化基地,学校充分利用其丰富的研学资源,组织师生开展生态环保研学活动。孩子们在“稻香花海”研学基地感受“敢于战天斗地、勇于开拓创新、善于攻坚克难的‘稻改精神’”;在“兴沃农场”研学基地,体验课本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表达的粮食的来之不易,把课堂搬进田园,在
体验与玩的过程中引发思考;此外,黄河安澜水利主题研学之旅,师生们来到济南城市四成以上生活用水的来源地,品味“喝”出来的知识。
经过多年的努力,济南市匡山小学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学生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校园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生态文明教育,努力将学校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生态文明教育特色学校。同时,学校将积极探索生态文明教育的新模式,培养具有高度生态素养的未来公民。
责编:姜申涛
审签:路时川
责编:姜申涛
审签:路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