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桑蚕又插田。4月30日清晨,济南市槐荫区粼湖居小学4.2中队的队员们心中有止不住的兴奋——他们要去莱芜区桑蚕基地,开展一场别样的桑蚕研学之旅。出发前,队员们可是做足了功课:大家学习了桑蚕的基本知识,搜集了许多关于桑蚕的诗句,带着诸如“为什么我们现在科技那么发达,却做不出古时候的素纱蚕衣?”“飞蛾和蝴蝶有什么不一样?”等问题,踏上了此次研学之旅。
研学第一课 到达基地 桑葚采摘
到达基地后,讲解员给大家介绍了基地的原生态立体循环模式和桑葚的采摘方法。大家进桑园后,谨记讲解员说的采摘要领,站稳脚跟,头往上抬,手指朝上,轻轻一拢,熟透的桑葚就到手里了。发黑的桑葚才是熟透的,边摘边吃,很快,每一个队员手里的小筐子就盛满自己的劳动成果。
研学第二课 体验喂蚕 手剥蚕丝
在桑蚕观察室,队员们先是观察不同蚕龄的蚕,看看蚕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样子,又亲自拿桑叶去喂蚕,观察蚕的进食状态。观察完蚕后,又了解了蚕丝被的制作过程,每个人都进行了手剥蚕丝的体验,并向从业者学习了辨别真假蚕丝的技巧。
研学第三课 制作美食 享用大餐
在美食制作课上,队员们发挥想象,用添加了桑叶汁和桑葚汁的面团,制作出了属于自己的桑味美食。用餐时,大家不喧哗,不争抢,礼仪周全。绿色有机的农家菜实在是太香了,一盘美味端上来,很快就出现了“光盘”。
研学第四课 聆听讲座 领取礼包
研学最后一程是聆听养蚕专家讲解“蚕宝宝的一生”,如怎样喂养蚕宝宝,每次喂多少,喂几次,需要注意什么等等,队员们听得非常认真,记得也很仔细,因为他们领取的大礼包里面有一袋桑叶和几条蚕宝宝,在以后的两周时间内,每个队员都要把自己的蚕宝宝喂养大,每天做好记录,填写好研学手册。
快乐的研学之旅结束了,但是孩子们的研学任务还没有结束:队员们还要用思维导图画出蚕宝宝的一生,还要每天喂养并记录蚕宝宝的变化,还要根据自己的研究题目写出研究报告等。这次研学活动不仅丰富了队员们的桑蚕文化知识,更开启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动手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相信每一位队员都是收获满满!(通讯员:济南市槐荫区粼湖居小学 王加花)
推荐阅读
-
中华鲟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距今有1.4亿年的历史,其身上保留着许多生物进化的痕迹,具有重要科学价值,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数据显示,自1984年首次实施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中华鲟研究所已累计向长江放流各类规格中华鲟502万尾以上。[详细]
-
据文化和旅游部消息,经综合测算,五一假期全国旅游共接待游客1.95亿人次,实现收入1176.7亿元。“五一”劳动节假日四天,各地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充足,市场平稳有序,人民群众消费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详细]
-
新研究称达芬奇晚年右手变形。可能影响作画能力    中新网5月5日电[详细]
-
奥黛丽·赫本诞辰90周年特展“亲爱的奥黛丽”在布鲁塞尔展出生活中的奥黛丽国际在线消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近日,一场名为“亲爱的奥黛丽”的展览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范德波特空间与观众见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