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
大众网记者 刘佳琦 报道
近年来,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坚持以“2345”工作法为抓手,将多点切入、众线串联、全面推进、立体提升相结合,通过健全“两项机制”、打造“三个阵地”、把握“四支队伍”、开展“五类行动”,持续推进志愿服务工作的管理创新、施策分类、资源盘活、品牌打造,勾勒出实践育人新图景。学院工作案例《党建引领“统抓融创”志愿服务,四维实践“知情意行”铸魂育人》入选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党建工作委员会典型案例集,学院“耀青春”志愿服务队、墨色青春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等先后获评“全国百千万结核病防治知识传播活动的优秀志愿服务团队”“‘三下乡’社会实践全国重点团队”。学院探索推行的党员服务社会模式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先后荣获全国高校防艾基金典型项目及省市级荣誉10余项,形成了良好的口碑与持续的影响力。
多点切入,“两项机制”创新管理,瞄准保障“准度”
一是聚焦组织引领作用,建立“多层次”管理机制。将学生党支部工作向班级、公寓延伸,健全组织体系,激发支部活力。坚持有形覆盖与有效覆盖相统一,将服务队建在年级上,服务小组建在班级里,依托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打造“志愿服务+网格管理”体系,组建“需求表达、服务发布、成效监督”三个工作系统,推动学生诉求与服务清单的及时转换,搭建“连心”微平台,实现了志愿服务事项与师生“点对点”对接。二是强化组织联动作用,建立“多梯度”培训机制。面向校内外构建起涵盖党性教育、技术技能、行业发展等多元化、开放型教育培训阵地体系,根据专题、类别等因素对培训阵地进行全面梳理、摸排,布局多条“亮点纷呈、互动互通”的精品培训线路。针对志愿者中的“小白”“骨干”不同人群,每周举办一次赋能课程,每月开展一次专题培训,每年召开一次经验座谈,不断提升志愿者专业化水平,培植志愿服务骨干力量。
众线串联,“三个阵地”分类施策,织紧思政“密度”
一是健全“四位一体”课程思政体系。注重“因时而进”的理想教育,牢牢抓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主题,立足行业高质量发展进程,增强自身的家国情怀。注重“因事而化”的能力培养,积极回应学生思想关切,根据学生自身特点,依托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学生分类培养。注重“跨界交汇”的课堂体验,通过VR虚拟仿真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等创设实践应用场景,探索立体多维的课堂形式。注重“知行合一”的实训教学。依托校企各类工作室,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培养服务创新能力。
二是推行“9+X”理论学习模式。“9”即紧扣“思想教育、安全管理、心理健康、招生就业、技能提升、创新创业、文化宣传、学生资助、社会服务”9项主题,“X”即动作自选,包括体验互动、技能比武、学习沙龙、头脑风暴等方式,采用“一周一主题”“一班一特色”的活动形式,实现理论课堂由教师的“单向灌输”到师生的“双向互动”。
三是拓展“以文化人”网络思政空间。建立新媒体矩阵,积极探索实施网络思政教育系列“微阵地”项目。通过新媒体平台,设立“大雅之堂”“追风者”等实践主题专栏,全程宣传活动进展,全景展示学习成果,打通“定制—呈现—传播”全链条宣传渠道,实现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
全面推进,“四支队伍”盘活资源,提升服务“热度”
一是抓班子志愿服务队,配备“强引擎”。选派党支部书记参加省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专班工作、省“四进”工作组,推行“一诺”“双评”机制,促进帮扶村村干部履职尽责。成立“第一书记”包村帮扶实践团、大学生返乡实践团等,加强党建带团建。
二是抓党员志愿服务队,锻造“先锋队”。推动“三会一课”主题新、内容新、形式新的“三新升级”,持续提升主题党日活动质效。在校内开展“师爱进宿舍、进专业、进班级、进课堂、进企业、进社团”的“师爱六进”活动,在校外按照“亮身份、创业绩、争先锋”的要求,开展“双报到”活动。
三是抓机动志愿服务队,树立“领头雁”。充分发挥“单兵作战”的优势,动员返乡学生、退役学生、服务队成员等利用假期、业余等闲暇时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实现“队伍”与“达人”互学互促。
四是抓专业志愿服务队,打造“生力军”。邀请行业专家作为服务导师,积极整合专业团队,落实活动策划、记录复盘等各项工作,根据专业特色侧重方向,编制志愿服务项目清单,并进行项目认领,每月至少组织1次“精准服务”。
立体提升,“五类行动”打造品牌,彰显育人“亮度”
根据志愿服务具体类型,创建了“红色党建、绿色兴村、银色防疫、金色培训、橙色便民”的“五彩”活动品牌,全力打造志愿服务新亮点。
一是实施“红色引领”行动。结合“杨子荣纪念馆”“雷神庙战斗遗址”“胶东红色文化陈列馆”等当地红色基地,运用云端平台开展“云党课”,以“直播+点播”多角度建立“红色体验”宣讲体系,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是实施“绿色倡美”行动。持续深挖非遗文化底蕴,积极寻找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结合点。与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韩月湖工作室完成结对;与莱阳市东关村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豆面灯碗助力乡村振兴》项目,在创新性改善产品类型、畅通农村电商渠道等方面举办丰富的公益活动;定期与海阳市郭城镇战场泊村开展“校村话发展”系列讲堂;与烟台市福山区盐场村进行“美丽乡村文化提升”系列调研活动,期间,创建“甲行天下——古文字文创坊”,确定传统文化墙绘方案20余幅,打造“网红打卡地”。
三是实施“银色关爱”行动。与烟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莱山区第三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达成长期合作,开展防艾宣传,打造结核病防治知识传播项目。
四是实施“金色暖阳”行动。承办烟台市高新区职业技能大赛多个赛项,与企业共同开展岗位练兵、技艺比武活动,带动更多劳动者走技能成才之路,为推动创新型企业的建设与发展而服务。
五是实施“橙色先锋”行动。将装饰专业技能应用于室内甲醛等有害气体的检测中,开展的“室内空气监测者”项目为居民群众提供专业服务;与多个社区定期举办“和谐社区我创建”活动,针对沿街商铺卫生环境管理的难点,进行垃圾分类宣传和市容市貌维持的动员宣传,助力烟台市创城活动;与高新区交警第五支队建立长期“结对服务”,设置“固定日”开展“文明交通劝导”活动,橙色身影成为烟台市靓丽一景。
责编:王学涛
审签:路时川
责编:王学涛
审签:路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