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
大众网记者 司心鹏 通讯员 李家俊 报道
坚持立德树人,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新发展阶段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
为此,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结合学院劳动育人特色和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特点与现状,以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模式研制与创新为题,梳理并确定高职院校学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理念陈旧、模式单一等问题,提出通过打造“初心课堂”“专业课堂”“生活课堂”“实践课堂”,创新开展“润德、润学、润情、润行”四润课堂育人实践系列活动,探索党建“引润”、卓越“领润”、课程“丰润”、家校“合润”育人机制,形成全面提升学生思政教育水平的思路与举措,为高职院校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质效提供了“劳职”方案。
打造初心课堂,润德铸魂彰显思想引领
紧扣党建引领核心点,抓好青年的思想政治建设和理论武装工作,借助青年大学习平台,组织开展青年理论学习提升工程,促进青年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抓好日常推优和组织发展工作,积极发挥优秀青年群体的生力军作用;充分利用学院丰富的劳动文化资源和学校周边红色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济南战役纪念馆、大峰山根据地纪念馆等革命教育基地,用脚步丈量历史,用真心感恩时代。
筑牢党团共建支撑点,每周四固定时间进行政治理论学习,推出菜单式党课团课清单;用好一站式社区建设平台,学院党委委员、职能部门领导、基层党组织书记、思政教师辅导员队伍走进社区、深入团支部,遴选优秀党员领航团支部,筑牢思想根基;抓牢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定期对学生思想状况进行跟踪调研,积极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紧扣理论学习落脚点。尝试构建导学—研学—督学的学习体系和辅导员—学生干部—学生的监督模式,青年大学习和政治理论学习实现全覆盖。用好“三个阵地”,理论学习进宿舍、进课堂、进社团,创新由学生担任主讲人,实现“被动学”到“主动学”的转变。
把握网络思政关键点。微信公众号开设“初心学堂”“党建领航”“青年观天下”“技师先锋”等专栏,树立标杆典范,宣传先进做法,发挥榜样力量,营造风清气正网络育人环境;师生共同拍摄思政短视频,丰富网络文化作品,占领网络文化阵地。
聚焦专业课堂,润学固本强化学风建设
巧用“显微镜”,将学风问题摸准摸透。成立学风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全体教师召开学风建设专题会,研判学风现存薄弱环节,整合辅导员、专任教师、实习教师三个育人团队力量,落实“三全育人”工作格局;辅导员队伍深入学生课堂了解学风现状,各班级推选学风评议员,以师生不同视角寻找学风漏洞,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自我监督意识。
善用“放大镜”,将学业帮扶落实落细。创新开展“青春榜样,共话成长”“升学经验交流会”等学风建设系列活动;围绕学业困难学生分组建群,充分发挥高年级品学兼优学生的榜样作用,形成课上老师辅导,课下朋辈互助,线下集中讲解、线上答疑解惑的“双元双线帮扶模式”;针对学生个性问题,招募“学业帮扶助教”,对课程重点、考试难点进行包干帮扶;官微推送“榜样说”“学霸笔记”等栏目,分享学生好的学习经验和方法,让学生们学而善思,困而能解,业有所成;每学期召开荣誉表彰大会,营造浓郁的学习先进氛围,激扬榜样的力量。
活用“望远镜”,将学风制度维久维稳。以讲座论坛为载体,常态化开设“知行讲坛”“劳动大讲堂”“雷锋大讲堂”满足不同学生的知识需求,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价值认同感,明确专业学习方向。与继续教育中心合作积极开展技能培训+职业鉴定,为学生提升专业技能水平拓宽路径。
开辟生活课堂,润情强体激发青春活力
实施美育浸润计划,搭建“美育工坊”,致力于以美育人,引导学生向美而行。工坊全天候向学生开放,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以文化沙龙和观展观影为提升,以定期成果展示和互动性文化市集为检验,让学生在自然之美、文化之美、生命之美中丰富思想、塑造品格、汲取力量,追求更有高度、境界、品位的人生。开放式的运行模式极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启智润心,向美而行。
实施健身强体计划,搭建“艺体工坊”,组织开展一系列艺体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生活的理念,倡导“每天运动一小时、培养一项运动爱好、参加一项集体运动”。制定配套激励制度,实施健康积分,评选“阳光体育运动先进个人及团体”,切实树立一批先进榜样,借助新媒体平台大力宣传,营造体育文化氛围,弘扬积极健康生活态度,彰显体育育人效果。
创新实践课堂,润行致远实现知行合一
依托黄河文化和学院劳动文化传统,协调挖掘文化育人元素及实践育人功能,将学生素养教育融入实践课堂贯穿学习生活,促进教育的日常化与生活化,同时着力发挥校园内外各类组织的衔接作用,实现实践教育全覆盖。
时间维度上,实现学生在校期间实践过程全覆盖。每学期设立劳动周、劳动月,明确将劳动实践作为学生学业的必修模块,同时丰富劳动教育课程供给,成立劳动工坊,探索劳动积分与第二课堂成绩单的衔接转化。充分利用雷锋日、劳动节等时间节点开展主题活动,将劳动实践贯穿学生成长始终。
空间维度上,实现校内校外资源深度融合。依托班团组织开展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如内务评比等,提高生活技能和劳动能力。挖掘校内“勤工俭学”资源,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制定实施学生劳动实践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学生身边劳动教育引导的全员参与。校园外,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和思政元素,推进“三全育人”实践,与黄河河务局共建青年社会实践与劳动教育基地。完善志愿服务激励保障机制,利用“双报到”、“三下乡”等平台,组建服务乡村振兴等社会实践队伍,号召学生通过主题宣讲、专项调研等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将劳动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新时代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就是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把德智体美劳融入育人全过程,探索多元立体的育人路径。案例实施以来,“润德、润学、润情、润行”四润课堂育人实践把教育融入思想、课堂、生活、实践四个维度,构建了高职院校“四润协同”的教育新范式。具体运行中,一方面充分发挥组织引领作用,打造优质育人团队。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劳动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发挥思政教育主渠道作用,并致力于打破分割性,促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生活教育、实践教育、家庭教育的相互融通,形成了育人合力,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深化了“大思政”育人体系,有效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党建“引润”教师成长。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助推教师队伍发展。一是按照组织+业务“双培养”模式,不断提升思政队伍、学工队伍工作质效。二是依托党员先锋岗,打造“五育工坊”和名师工作室,树立“微榜样”,促进了全体教师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
红色“领润”学生底色。以党建带团建,进一步发挥了组织引导青年、凝聚青年、推动青年发展作用,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结合学院劳动文化传统,讲好具有劳动特色的红色故事,为学生润德启智、培根铸魂,让红色成为了高职院校学生特有的人生底色。
课程“丰润”涵养品格。围绕“品行有温度、学习有品质、读书有香味、运动有习惯、生命有色彩”的目标,基于“五育工坊”构建了论坛讲座+活动体验式的特色课程。依托学院劳动文化研究中心、社会实践基地,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劳动体验、研学旅行、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同时“积分制”过程性评价与综合素质评价办法的实施也开创了教育过程中学生从被动教育到主动养成的思政教育新生态。
校政社企“合润”携手共进。聚焦“校政社企”合作,实现了“四位一体”育人主体创新。学校统筹“校政社企”构建教育共同体,通过“辅导员访千家”“访企拓岗”“三下乡”等活动,促进了教育者与学生和谐共生互润共长,让思政教育更贴近更有效。
责编:刘佳琦
审签:路时川
责编:刘佳琦
审签:路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