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
《中华文明视域下的黄河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一书把黄河文化放在中华文明演进的框架当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解读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其价值不仅在于对黄河文化展开系统的梳理,还在于用当代中国实践激活中华传统智慧,给中华复兴赋予精神动力以及文化滋养。
理论创新:解码黄河文化的基因图谱
黄河文化传承发展的研究,理论层面涉及以下重点问题:黄河文化产生的基础,黄河文化跟中华文明的内在关联,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及主要特点。作者采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黄河流域地理的变迁以及黄河文化形成的脉络进行细致梳理。通过综合剖析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以及社会结构等要素,详尽地阐述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不同文化元素彼此融合、相互渗透的具体过程。并且着重针对黄河文化的形成条件、精神实质以及基本特征展开研究,进而揭示中华文明生成的逻辑,系统且深入地阐释了黄河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内在联系。在书中,把黄河文化的特征归纳概括为起源性与延续性、开放性与包容性、正统性与典范性、创新性与象征性这些方面,为人们理解中华文明所具有的连续性和创新性提供了重要参考。
实践导向:探索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
黄河文化并非仅是理论层面的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涉及到为什么传承黄河文化、传承什么样黄河文化、如何传承黄河文化等一系列问题。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研究了如何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这个实践命题,体现出强烈的实践关怀,把中国共产党黄河方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实现路径,作为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作为重要研究部分。
在“中国共产党的黄河方略”的这一章,作者以“两个结合”作为根本的遵循原则,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在治理黄河方略方面的演进过程。从新中国刚刚成立初期所采用的“宽河固堤”策略,到新时代后所秉持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彰显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互结合的智慧。同时,也揭示出在治理黄河方略背后所蕴含的“天人合一”这种生态理念、“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念以及“系统治理”的具体方法。借助详实且丰富的数据对比以及诸多典型的案例分析,生动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凸显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治理黄河”的初心及其使命感。
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实现路径”这一章,本书提出了系统性解决思路:从地理空间推进黄河文化传承保护、从精神空间增强黄河文化认同、从场景认知推动黄河文化传播。作者从载体维度,提出推动文化遗产向数字化方向转化;从主体维度,要建立起协同机制,使得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学界给予支撑、企业积极参与、民众共享成果;从技术维度,寻求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思路,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充分激活。特别是在创设黄河文化教育场景方面,作者体现出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建议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可操作性,相当于是为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以及弘扬绘制出了一张路线图。
时代价值:增强文明自信的精神滋养
本书的重要贡献在于把黄河文化的研究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战略全局的层面上。作者将黄河文化发展的历史长卷徐徐展开,凭借详实的史料,从全球的角度展现出黄河文明给东亚文化圈带来的深刻影响以及为人类文明进步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本书客观讲述了黄河文化的深远影响以及对世界的重要意义,对历史上黄河文化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进行了回顾,从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各类商品推动东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与互通,儒家思想伦理等对东亚乃至全世界文化社会发展影响,一直到黄河流域经济政治的辉煌成就、黄河流域思想文化精彩纷呈、中国共产党的黄河方略等内容。
此书并非仅局限于对黄河文化表象层面的描述,而是着力挖掘黄河文化生成的内在机理,将黄河作为一面镜子,映照中华文明演进的规律。不但阐述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底层逻辑,在“治黄方略”展开分析中,凭借详尽的数据及诸多案例,充分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而治理黄河的初心与使命,生动地诠释了中国特色制度所具备的优越性。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者明确指出,黄河文化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而不同”的交往理念以及“民为邦本”的治理思想,不但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给予精神支撑,还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坚持构建黄河流域的绿色发展模式,大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文化共同体的建设工作,是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文化共同体作为人类社会共同体当中的一种高级形态,其本质上就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联结机制,而静水流深的黄河文化则打破东方与西方的二元对立,呈现出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图景。
学术启示:开拓研究新境界
这部著作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丰富的内容和创新的观点,更在于它所展现的研究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多学科交叉融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这种研究范式对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具有普遍启示意义。站在新时代大背景,从中华文明角度去开展有关黄河文化传承发展的研究,在理论层面以及现实层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构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有力举措。正如作者所言,黄河文化研究仍有许多待解之题。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讲好黄河故事?如何推动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需要学界持续关注,本书为后续研究开辟了广阔空间。
(作者系文化产业研究院 曹琳副教授)
责编:姜申涛
审签:路时川
责编:姜申涛
审签:路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