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
大众网记者 姜申涛 通讯员 郑心玥 王晓辉 报道
3月6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青剧院内掌声如潮。以“青春与时代共舞 信仰与舞台同辉”为主题的特别思政课,通过“我和春晚的故事”分享会形式,将舞蹈艺术与价值引领深度融合,让600余名师生在沉浸式聆听中触摸到思政教育的温度。这是在学校第四次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连续14年登上北京广播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后,首次以“专题讲座+创排解密+分享活动”的思政课堂形式,复盘艺术实践育人成果,开创学校课程思政的全新表达范式。
活动特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艺频道制片人、2025年央视春晚舞蹈总监刘惠子作专题讲座。刘惠子以《2025年总台春晚舞蹈节目中的文化重塑与审美解读》为“教案”,从舞蹈创排的角度,通过“符号解码-创意转化-科技赋能”三维路径,以春晚筹备案例为蓝本,深度解析了新时代背景下艺术创作的创新密码,为观众开启了一场融合美学解构、科技前瞻与文化思辨的舞蹈艺术之旅。她谈到:“2025年春晚舞蹈实现了从文化符号解码到当代价值输出的闭环,既延续了东方美学类爆款节目的创作脉络,又以科技手段拓展了传统文化的表达维度,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守正创新’的范式参考。”
当大屏幕播放起学生们在春晚的“备战日记”,道具箱上未干的墨迹、凌晨三点排练厅的加训身影,让在场师生真切感受到“每一个0.1秒的精准卡点,都是新时代青年对工匠精神的立体诠释”。
作为2025年央视春晚参演师生团队领队,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党委书记王斐通过春晚舞台上的政、艺、教,生动还原了67名师生在春晚幕后的故事。“‘检查每个人的身份证、演员证’喊了70天,喊出的是纪律,炼出的是担当;每次出行,学生们始终两人一排保持整齐的队列,队列不仅是形式,更是责任与担当的体现,因为我们的一言一行就是学校的一张张名片;幕后保障工作同样是艺术作品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时党支部、临时团支部成为日常服务保障的中坚力量;从排练场的反复打磨到聚光灯下的自信绽放,从日常管理的事无巨细到接到临时任务的快速反应,让教育融入生活,育人无处不在。学生们在实战中学会了自律、自强与自觉,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央视春晚的艺术实践活动让新时代青年在信仰中扎根、在艺术中蜕变、在实践中破茧,也让我们教育工作者成功探索和总结了在国家级艺术实践活动中‘思政铸魂、艺能炼骨、教育润心’的育人新范式。”王斐讲道。青年教师张明亮分享了在北京春晚节目中的编创及师生们排练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困难,以及他们战胜困难、持续成长的心路历程。在生动的讲述中,在场师生仿佛也参与了春晚的排练之中。“这不仅仅是经验的分享,更是将排练厅转变为思政教育的生动课堂。”刘惠子评价道。
央视春晚的参演学生代表陈立壮、时宇航,北京春晚参演学生代表孟欣分享了春晚后台的点点滴滴,让我们得以窥见他们在春晚舞台背后付出的巨大努力与收获的宝贵成长。陈立壮作为第二次登上央视春晚的“老将”,他的分享中满是对排练期间的深刻记忆。“这是我第二次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陈立壮感慨道,“每一次登上这个全国瞩目的舞台,都承载着无数人的期待,也意味着要付出成倍的努力。排练期间,每天要进行长达12至14小时的高强度训练。每一个动作都要经过数百次的校准,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容不得丝毫差错。同学们用不服输、敢挑战的劲头生动诠释着什么是‘山青精神’。”孟欣回忆道:“尽管台下的训练充满艰辛和挑战,但当我们在舞台上表演时,所有的汗水和疲惫都转化为了荣耀和自豪。这些宝贵的经历会成为我未来人生路上的底气。”“这种将课堂理论知识转化为舞台实践的淬炼,让学生在动作精度、团队协作等方面实现了从‘技艺习得’到‘职业素养养成’质的飞跃。”舞蹈学院院长傅小青讲到。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辛杰表示,学校坚持将艺术实践深度融入育人体系,通过持续参与央视春晚等国家级文艺展演,打造出了彰显办学特色的艺术教育品牌。这一实践成果不仅成为展现学校美育实力的重要标识,同时也成了学校构建“大思政课”的重要契机。通过《乳娘》《黄河奔流》等红色艺术精品的创排展演,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创作、文化传承有机融合,形成了“以美铸魂、以文化人”的立体化育人体系。这种突破传统课堂边界的美育实践,为培养具有政治底色、艺术素养、创新精神的新时代青年人才探索出了特色路径。
从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我们的四十年》晚会,到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70周年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奋斗吧中华儿女》,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100周年的《红旗颂》《伟大征程》,再到学校原创舞剧《乳娘》,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用一场场艺术实践打造“以艺载道、以文化人”的鲜活思政教材。当实践经验成为“思政教案”,当排练日志化为“育人密码”,学校探索了一条“艺术场域+价值传递”的思政教育新范式。这场以春晚排演为载体的沉浸式思政课,将舞台背后的匠心叙事转化为具象化的精神图谱,不仅是对艺术育人规律的深度探索,更是将国家舞台淬炼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创新实践。正如学生时宇航在排练日志中写道:“我们托举的不只是舞伴,更是文化自信在新时代的重量。”这种沉浸式体验让价值观教育从“理论灌输”转向“情感共鸣”。
责编:姜申涛
审签:路时川
责编:姜申涛
审签:路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