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
山东中医药大学卫生管理学院紧紧围绕学校改革发展大局,立足学院特色构建“一核三实五维”实践育人品牌。依托管理类专业,将管理知识、管理思维融入在实践育人之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实践的深度融合,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实践育人以“理法和合,正己明德”为核心理念,以“结合实际、推动实干、讲求实效”为实践方法,以“赓续红色血脉、强化医管融合教育、提升综合素养、讲好中医药故事、推动双创成果转化”为目标维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践育人体系,为培养新时代复合型卫生管理人才注入强劲动能。
一核引领:思政铸魂,厚植家国情怀
卫生管理学院始终以“理法和合,正己明德”为核心思政理念,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学院围绕理想信念与家国情怀,创新教育形式和方法,2024年开展集中教育18次,覆盖全院近1200名学生,包括“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清明祭英烈、“勇担使命,争当先锋”升旗主题团日等活动,并依托“到梦空间”组织国家安全观、爱国主义等线上学习337次,推动理论学习常态化。强化线上线下阵地建设,微信公众号2024年推送文章225篇,阅读量超11万次,以优秀学子成长故事、抗疫志愿服务纪实等内容弘扬正能量;线下通过“国学达人”挑战赛、中医药经典诵读等活动,将“仁心仁术”的中医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获校级团体奖项3项,实现文化浸润与价值引领双效合一。在实践行动中,学院依托暑期“三下乡”“回乡看齐鲁”“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等平台,组建51支志愿服务队,2024年深入山东各地市开展基层义诊、健康宣教、中医药文化推广等累计服务500余小时,惠及群众2000余人次,其中“中医药乡村百千万行动”通过设立“岐黄驿站”来推广适宜技术。实践活动获多方媒体报道,并获地方感谢信20余封。系统性思政教育体系实现了从理论输入到行动输出的闭环,培养了一批政治坚定、专业扎实的青年学子,为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注入青春力量。
卫管学子志愿服务队进社区
三实筑基:多维实践,深化知行合一
卫生管理学院以“三实”方法论为实践根基,从社会实际需求切入,推动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能力。在结合实际方面,学院引导学生围绕中医药产业升级、基层健康管理等核心议题开展深度调研。“童樾筑梦”志愿服务队深入济南市多个社区,结合居民健康需求,设计“中医药养生知识讲堂”,2024年累计举办活动12场,覆盖居民800余人,建立健康档案,形成社区中医药健康服务调研报告,为基层卫生管理提供数据支持;“河润青春”服务队赴黄河沿岸村落,调研智慧化水域管理平台的应用成效,结合中医药生态保护理念,形成《踏寻黄河文明,讲好黄河故事》调研报告,获地方政府高度认可。在推动实干方面,学院依托“岐黄驿站”等校地合作平台,推进“中医药乡村百千万行动”,2024年累计组织学生500余人次赴聊城市东昌府区、淄博聂家峪村等地,为居民提供中医义诊、体质辨识、推拿按摩等服务,并协助基层医疗机构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10余项,有效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在讲求实效方面,学院构建“实践-反馈-优化”闭环机制,通过“1+1+X”模式强化项目可持续性。“惠乡同行”服务队连续三年扎根滨州渤海老区,结合当地需求开展健康筛查、中医药文化推广等实践,相关成果被纳入学院社会实践典型案例库,成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示范项目。通过系统性实践机制,推动相关实践活动为学生成长与基层受益双向赋能。
“河润青春”服务队黄河调研之行
“鲁喀专项”志愿团援疆支教
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开展基层义诊
五维赋能:成果丰硕,彰显品牌价值
同向而行的多维路径确立了学院“五维”目标体系,实现育人成效与学科发展的深度融合。在赓续红色血脉维度上,组织学生党员赴滨州市渤海老区开展“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强化使命担当,推动红色精神融入实践服务;在强化医管融合教育维度上,一方面学生团队深入淄博聂家峪村、青岛宝山小学等基层一线,调研乡镇医院管理、养老服务等社会热点,梳理医药产业发展上做出的举措及成就,为地方发展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学院立足“中医药乡村百千万行动”,以校地合作为纽带,推动医管融合深度落地,带领学生直面基层医疗管理痛点,通过“管理赋能中医药服务”的实战经验,提升其资源整合、项目策划与问题解决能力;在提升综合素养维度上,“银发照相馆”“健康养生馆”等创新服务累计为200余名社区老人提供义拍服务和健康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沟通能力与责任感;在讲好中医药故事维度上,通过“中医药文化进社区”等活动,带领居民和青少年辨识药材、制作香囊,累计覆盖3000余人次,推动中医药文化扎根基层;在推动双创成果转化维度上,近五年学生主持或参与的项目在“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学创杯”“挑战杯”等赛事中获国家级奖项8项、省级奖项31项。
学院与聊城市东昌府区开展“中医药乡村百千万行动 岐黄驿站”授牌仪式
“银发照相馆”为社区老人拍摄生活照及证件照
卫管学子在十一届“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中荣获佳绩
未来展望:提质增效,服务国家战略
深化校地协同,拓展实践育人广度。进一步整合地方资源,推动校地共建实践基地网络,构建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与管理联动平台,促进学科资源与基层需求精准对接,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强化数字化赋能,创新实践育人模式。探索运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打造沉浸式中医药文化传播与健康服务管理,依托管理类专业,探索实践平台,推动实践活动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升级。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加强社会实践成果与科研创新、产业发展的衔接,在医药与信息管理角度构建“实践-研究-应用”一体化链条,鼓励学生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学术论文、政策建议或创业项目,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青年智慧。优化育人生态,构建长效发展体系。健全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实践评价机制,强化实践过程中的动态反馈,完善校内外“中医药-管理”资源协同共享机制,打造“全员参与、全程贯通、全域覆盖”的实践育人生态,持续提升“一核三实五维”品牌的辐射力与示范性。
责编:张明明
审签:路时川
责编:张明明
审签:路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