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
大众网记者 姜申涛 通讯员 吴伟 李丽 报道
“最开始站在小组的圈子里,我连开口都觉得难,总觉得自己会被笑话。”泰山学院2024级学生李晓在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学新生成长训练营”时如此形容自己。然而,仅仅几周后,在“我的未来不是梦”环节,李晓站在所有人面前,侃侃而谈自己的大学规划。“现在的我,既能清楚表达自己,也学会从同伴的反馈中汲取成长动力。”
这一蜕变并非个例,而是泰山学院大学新生成长训练营众多故事中的一幕。该训练营在操场举办,以“互助、自助与成长”为主题,专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一新生设计,旨在帮助学生适应大学新环境,提升心理素质与社会责任感。自启动以来,训练营已覆盖2020级-2024级共五届学生,每一届训练营通过五次系统的小组活动,逐步成为新生教育的品牌课程。“让学生在自我认知中建立信心,在团队协作中找到归属感。”正如活动的初衷所说,训练营不仅是一堂走心的适应性教育课,更是一场青春成长的实践探索。
对大多数大一新生而言,大学生活是人生的全新阶段,但也充满挑战。离开熟悉的环境后,如何融入新集体?如何应对学业与生活的压力?调查显示,超过60%的新生在入学初期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孤独与迷茫。
传统的入学教育模式往往以讲座为主,内容多是知识灌输,缺乏互动和针对性,难以真正解决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基于此,泰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探索推出“大学新生成长训练营”,以“成长小组”为载体,为新生适应教育提供全新解法。
“大学新生成长训练营”强调通过“互助、自助与成长”三位一体的理念,实现新生的心理成长与适应能力提升。活动分为五次主题小组活动,层层递进:
“破冰活动”通过趣味互动打破陌生感,快速建立联系;“独一无二的我”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与潜能,建立自信;“相亲相爱一家人”通过分享故事,帮助学生从他人眼中重新认识自己,提升团队凝聚力;“平衡理想与现实”引导学生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我的未来不是梦”帮助学生规划目标,增强对未来的信心。这种设计充分结合了社会学理论与学生实际需求,每次活动都以学生为主导,既注重自主参与,又强调反思环节,将活动体验与个人成长有机结合。
在“相亲相爱一家人”环节,一名学生坦言:“我曾认为自己在人群中毫无存在感,但听到大家用‘善解人意’形容我时,我第一次觉得自己是被关注的。”这种从他人视角重新认识自我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了全新自信。“破冰活动”则为初识的同学提供了轻松的交流机会。通过游戏互动,学生快速建立了熟悉感。一名参与者在总结中写道:“游戏让人很放松,我第一次觉得陌生人也可以这么亲切。”
根据活动后的一项调研,98%的学生表示训练营帮助他们更快融入大学生活,95%的学生表示在活动中结识了新朋友,并从中获得积极反馈。一名学生在总结中提到:“通过活动,我不再害怕与人交往,也开始正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这种通过活动获得的信任与支持感,进一步转化为学生间的深厚友谊,也为他们应对大学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心理支持。
如今,“大学新生成长训练营”已覆盖五届大学生,累计举办二十多次小组活动。每年,活动都会根据学生反馈不断优化,逐渐形成了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系统性成长方案。
不仅如此,活动还成为学生成长故事的起点。许多学生在活动结束后,主动参与朋辈帮扶、志愿服务等延续性项目。例如,已有十几名学生通过训练营获得启发,后来赴新疆支教半年,完成了一次重要的人生实践。
“大学新生成长训练营”不仅是一次教育形式的创新,更是高校适应性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它通过“小组动力”激发学生主动性,通过“助人自助”培养社会责任感,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实践范式。
未来,训练营将探索与社会服务、职业规划等领域的结合,例如将活动延伸至校园公益和社区实践中,让学生在服务中进一步成长。同时,也计划将模式推广至更多年级和专业,为更多学生提供适应性成长的支持。
“大学新生成长训练营”告诉我们,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理支持和自我发现的过程。每一次小组互动、每一次反思与分享,都是学生迈向独立成长的重要一步。
“大学新生成长训练营”作为一堂走心的实践课,为高校新生教育提供了创新范式。它启发我们,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塑造;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成长往往源于一次次用心的陪伴与引导。未来,每一所高校都可以有自己的“青春梦工场”,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成长答案。
责编:姜申涛
审签:路时川
责编:姜申涛
审签:路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