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融媒体矩阵
  • 山东手机报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抖音

  • 人民号

  • 全国党媒平台

  • 央视频

  • 百家号

  • 快手

  • 头条号

  • 哔哩哔哩

首页 >学校动态 >本科高校

山东中医药大学毕建云|齐鲁历代名医录(二)

2024

/ 07/1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手机查看

  山东省是齐鲁之邦、孔孟之乡,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医学的重要发祥地。广袤的齐鲁大地,诞生了一批名垂青史的医学家,战国有扁鹊,西汉有淳于意,魏晋有王叔和,北齐有徐之才,宋有钱乙,金有成无己,清有黄元御等,皆医林之巨匠。特别是名医的方剂配伍方法、辨证施治技巧等,皆蕴含其名家思想,传承临证经验,弘扬中医学术。

  今天,就让我们追溯古代医家的行医历程,感受领悟中医“仁和精诚”“悬壶济世”之精神。

脉学大师—王叔和

  王叔和,名熙,(约177年-280年),山阳高平郡(今山东邹县西南)人。曾任三国魏太医令。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和脉学大师。

  生平

  王叔和出身贫寒,但特别喜爱医学,精读不少医学典籍,并逐渐学会了诊脉治病的本领。从此开启了走街串巷的诊疗之路,凭借对各种疑难病症的治愈,名声大噪,逐渐传遍洛阳城。王叔和32岁那年他被选为魏国少府的太医令。魏国少府中藏有大量历代著名医典和医书,存有许多历代的经验良方。王叔和阅读了大量的药学著作,为他攀登医学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王叔和经过几十年的精心研究,在吸收扁鹊、华佗、张仲景等古代著名医学家的脉诊理论学说的基础上,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终于写成了我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脉学专著—《脉经》,计10万多字,10卷,98篇,使脉学正式成为中医诊断疾病的一门科学。

  据《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二《方术部三》中介绍说:

  王叔和,性沉静,好著述,考核遗文,采摭群论,撰成《脉经》十卷;编次张仲景方论,编为三十六卷,大行于世。

  唐时,甘伯宗的《名医录》云其:

  性度沉静,通经史,穷研方脉,精意诊切,洞识摄养之道,深晓疗病之说。

  宋代的《医林列传》介绍其生平事迹较之前详细一些:

  王叔和,高平人也。性度沉静,博好经方,尤精诊处。洞识养生之道,深晓疗病之源,采摭群论,撰成《脉经》十卷,叙阴阳表里,辨三部九候,分人迎、气口、神门,条十二经、二十四气、奇经八脉,五脏六腑、三焦、四时之屙,纤悉备具。咸可按用,凡九十七篇。又次张仲景方论为三十六卷,大行于世。

  王叔和身处汉末三国乱世,心境恬静,无意于仕途名利,而精意于方书方药,穷研问诊切脉,治病救人,并深晓养生疗病之道,成为一代名医。

  编撰《脉经》

  总结脉学,编纂《脉经》。王叔和在临证实践中体会到了脉诊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正如他在《脉经》序中所言:“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所以他继承前人对脉学研究的成就,汇集了《内经》《难经》以及扁鹊、华佗、张仲景等人的有关文献,结合自己和同时代医家经验,撰成《脉经》一书,使脉学理论和方法系统化、规范化,推动了我国医学的进步,并对世界医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王氏对切脉方法进行了重大改进,把《内经》的遍诊法、张仲景的全身“三部诊法”发展为寸口诊法,切脉专取两手寸口,也称“三部九侯”,以寸、关、尺为三部,以浮、中、沉为九侯。只是在两手无脉的危急病候时,才切诊人迎、趺阳和太溪。其次,王氏吸收《难经》、仲景脉法及《脉法赞》之论,提出寸口分主脏腑的理论,以左寸属心与小肠,左关属肝与胆,左尺属肾与膀胱,右寸属肺与大肠,右关属脾与胃,右尺属命门与三焦。后世医家皆从其说。脉形的整理是王叔和对脉学的又一功绩,他把脉象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等24脉,基本概括了临床上经常出现的一些脉象,后世脉象种数虽有增加,但基本不出其左右。同时他还对各种脉象作了比较形象具体、容易理解的描述,这就使学习者易于理解和掌握。最后,王氏还注意在阐明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际,将脉、证、治、判断预后等统一起来,这就使脉学理论更加充实和完备。

  编次《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成书不久,即散失于战乱之中。王氏对《伤寒论》的研究颇有功夫,他从脉、证、方、治几个方面着手,体现了仲景辨证论治的精神。一般认为,现行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中之《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3篇和书后部分《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8篇,均系王叔和所增,将这些篇章与其所著《脉经》有关诸篇相参,此说确有可信之处。在此诸篇尤其是后8篇中,王氏突出研究了仲景治法,将仲景所用汗、吐、下、温、刺、灸、水、火诸法加以分类比较,进行分析,很切合临证应用。对于王叔和整理《伤寒杂病论》的功过,后世多有褒贬,而以宋·成无己等言为公允,其评价云:“仲景《伤寒论》得显于世,而不堕于地者,叔和之力也。”可见王氏正是保留古代文献,发扬仲景之学的功臣。

  整理《金匮要略》

  余嘉锡先生在《四库提要辨证》中考证认为,北宋翰林学士王洙发现的《金匮玉函要略方》也是王叔和整理编撰的《伤寒杂病论》的另一种版本。他说:“王叔和所编次者,为《张仲景药方》十五卷,又《伤寒论》十卷,本无《金匮玉函卷》,详见《伤寒论》条下。”在《伤寒论》条的考证中,他继续说:“盖叔和既撰仲景平生著述以为《药方》十五卷,又取伤寒杂病别行以为十卷。其后别行者,为后人所瞀乱,林亿等校之,即今之《伤寒论》, 其本已失叔和之真。其后王洙得之于馆阁,除其上卷之论伤寒者,而传其中卷之论杂病,下卷之方药,并疗妇人者,既今之《金匮要略》。盖王洙所得,实叔和所编张仲景之残本,今蔡某所得,既系叔和之真本,固宜有《金匮要略》附在其内矣。”《金匮要略》也属于王叔和所编次的张仲景的医书。钱超尘先生也认为:王叔和编次的《张仲景药方》十五卷,保留了《伤寒杂病论》的全部内容或主要内容。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部被历代奉为中医经典的著作得以流传至今,王叔和功不可没。

  提倡疾病预防

  据《太平御览》七百二十引晋人高(一为张)湛的《养生论》曰:

  王叔和,高平人也,博好经文,洞识摄生之道,尝谓人曰食不欲杂,杂则或有所犯,当时或无灾患,积久为人作疾。寻常饮食,每令得所,多飡令人彭亨短气,或至暴疾。夏至、秋分,少食肥腻饼臛之属,此物与酒食瓜果相妨,当时不必即病,入秋节变,阳消阴长,寒气总至,多至暴卒。良由涉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故也。而不违者皆以病至之日,便谓是受病之始,而不知其所由来者渐矣,岂不或哉?

  王氏在《伤寒例》中说:“凡人有疾,不时即病,隐忍冀差,以成痼疾。……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者,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脏,则难可制。”强调了早期诊治的重要性。其于养生则认为“食不欲杂”,平时饮食要适量,“多食令人彭亨短气或致暴疾”。从夏至到秋分,要少吃油腻“饼臛”类食物,这些食物的危害与酒相似,“当时不必皆病,入秋节变,阳消阴息,寒气总至,辄多诸暴卒病疠,由于此涉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故也”。这种提倡平时讲究卫生的思想,大有预防医学之意义。

责编:杨涛


审签:路时川

责编:杨涛


审签:路时川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