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遇上“最葫芦”

2019-07-04 15:20:00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

  大众网教育·海报新闻讯 2019年6月3日,“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山东行”启动仪式在曲阜师范大学举行,扈鲁出席仪式并致辞。

  扈鲁出席“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山东行”启动仪式并致辞

  扈鲁指出,“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是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一项公益项目,在推动海外青年接触、了解和传播中国文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已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品牌。他希望在曲阜师范大学师生的协助下,外国青年朋友们可以从不同视角体验齐鲁文化、儒家风韵和好客山东的博大情怀,用镜头刷新“中国印象”,让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大观园中绽放异彩。

  参加“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山东行”启动仪式的外国青年

  活动期间,扈鲁同“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创始人黄会林先生探讨了中华葫芦文化传播等问题,介绍了九卷本《葫芦文化丛书》从筹备到付梓的过程,以及该丛书对葫芦文化研究的价值。扈鲁说,葫芦蕴含着幸福、平安、和谐、多子等多层次文化内涵,可以说,葫芦身上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黄会林表示,葫芦文化的传播、发展理念和“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理念不谋而合,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新智慧、新方案,为世界提供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窗口。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副院长罗军教授、杨卓凡博士等,对《葫芦文化丛书》给予高度评价,应罗军教授的邀请,扈鲁向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赠送了一套《葫芦文化丛书》。

  扈鲁向黄会林介绍九卷本《葫芦文化丛书》

  交流过程中,扈鲁将“最葫芦”品牌葫芦:五只小巧玲珑、精致可爱、寓意“五福临门”的小葫芦,和一只圆润饱满、包浆厚实、寓意“吉祥福禄”的大葫芦,以及精心创作的葫芦花鸟画、《葫芦画社报》一一赠予黄会林先生。黄先生十分惊喜,她说,葫芦寓意美好,葫芦花鸟画栩栩如生,画作以金色渲染,成熟的葫芦在阳光下熠熠金光,与墨色的祥鸟相伴,她表示回京后会装裱收藏悬挂于客厅或卧室。《葫芦画社报》是创刊以来的第12期,该期报道了《葫芦文化丛书》在辽宁葫芦岛和山东日照的发布会相关情况,黄会林先生阅后不禁连连赞叹,对扈鲁先生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葫芦文化所做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表示希望将葫芦文化纳入“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一并走出国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扈鲁向黄会林赠送的葫芦花鸟画作

  当谈及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数千年的文明及其赓续与传播时,两位专家侃侃而谈,兴极之处歌而唱之、蹈而舞之。尤其是作为中国第一部以芦笙为线索的电影《芦笙恋歌》一经提起,便引发了两位专家的共鸣。《芦笙恋歌》讲述的是拉祜族青年扎妥、娜娃相亲相爱又历经坎坷的故事,扈鲁以边讲边唱边跳、声情并茂的《芦笙恋歌》主题曲《婚誓》为切入点,将故事情节娓娓道来。美妙的歌声中,极具云南民族特色的芦笙演奏出了缠绵、婉转又充满希望的情调,歌、曲完美的融合在拉祜族两位青年的爱情故事之中,极富画面感!缘分总是在悄然间来临,黄会林先生突然想起曾与《芦笙恋歌》的女主人公娜娃的扮演者宋雪娟合影留念的情景。当她拿出手机给扈鲁展示她们俩合影的照片时,现场所有人无不为之动容。

  黄会林与《芦笙恋歌》的女主人公娜娃的扮演者宋雪娟合影

  两位专家还就当前中国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进行了深入讨论交流。黄会林先生谈起她编著的《民心相通:“一带一路”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此书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呈现了“看中国”项目与“一带一路”国家青年文化交流共建的努力,探索和积累了当代中国文化影响力生成的宝贵经验的有益模式。扈鲁先生则就推出的“最葫芦·葫芦文化丝路行”海内外展演作了分享,他表示,“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对葫芦与葫芦文化有着共同的情感基础,葫芦在“一带一路”的许多地域均有源远流长的种植历史,同时,葫芦作为实用物品和吉祥观赏艺术品,受到“一带一路”沿线人民广泛喜爱,葫芦文化依附在葫芦载体上的文化“共通性”,已超越了“一带一路”各国在政治体制、宗教制度、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成为大家共同的文化载体,从而搭建起“一带一路”国家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新桥梁。

  扈鲁向坎图介绍中国的葫芦瓢

  “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山东行”开展期间,葫芦文化引起了南非青年坎图的极大兴趣。坎图(Nkantu Luscious Dosi)来自葫芦之乡——南非约翰内斯堡索的韦托镇。他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年轻人,喜欢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当他了解到中国有个“葫芦痴”,既满心好奇又满怀期待。在完成6月4日曲阜当天的拍摄任务后赶赴日照已是晚上8点多,他来不及晚餐就匆匆赶往扈鲁家中看葫芦,坎图一进扈鲁家门,立即被这些大大小小、形状各异、极富艺术之美和灵性之光的葫芦所吸引。桌上满满的关于葫芦文化研究的著作,客厅里林林总总的葫芦艺术品,房间里各色各样的布艺葫芦……眼前的一切与葫芦有关的元素让坎图目不暇接、惊诧不已,从而发出了“仿佛走进了葫芦艺术的殿堂”的感叹。在整个参观过程中,坎图口里所说最多的,就是 “awesome”“amazing”“interesting”等称赞词语。

  扈鲁拿出一本近期编纂的《海外葫芦文化》,向坎图展示了非洲葫芦图像,并介绍了所收藏的各种非洲葫芦器皿。坎图在中国看到非洲的葫芦图像和葫芦器皿非常震惊,他说,这些葫芦在非洲随处可见,常用作盛器,尤其是可以作为饮酒的酒杯,他的爷爷就曾用葫芦酒杯喝酒。

  坎图对扈鲁的葫芦文化研究非常感兴趣,直言如果不是事先确定了选题,一定会将扈鲁的葫芦文化研究列入拍摄计划,对此他深表遗憾。鉴于坎图的专业和中国此行的目的,扈鲁将已经出版发行的光盘制品《霓舞华声·最葫芦》赠予坎图,坎图表示回国后会作为最珍贵的礼物送给自己的父亲,并作为纪念品永久珍藏。

  扈鲁与坎图一起表演《芦笙恋歌》主题曲《婚誓》

  扈鲁还向坎图介绍了“从葫芦里走出的民族”拉祜族,并展示了拉祜族的葫芦乐器芦笙,指出这就是电影《芦笙恋歌》里的重要乐器。说罢,扈鲁与坎图共同穿上了拉祜族服装,手持芦笙,一起体验了拉祜族舞蹈芦笙舞。芦笙乐舞带来的美妙体验让坎图对芦笙爱不释手,他非常委婉的表示想拥有一把芦笙,因扈鲁正在筹备国家艺术基金全国巡展项目,作为非常重要的民族葫芦乐器,芦笙是巡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暂时无法满足坎图的愿望。

  在扈鲁家中一个多小时的造访,让坎图意犹未尽,接连两天坎图都沉浸在葫芦馆形形色色、琳琅满目的葫芦艺术世界里。6月6日,坎图再次拜访扈鲁先生,这一次,鉴于坎图对葫芦文化如此着迷,扈鲁忍痛割爱,将坎图心心念念的一件芦笙赠予他,满足了这位非洲友人的愿望,坎图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说,我一定会好好珍藏这件珍贵的艺术品,回到非洲后将专门做一个玻璃箱子存放,并放在家中重要位置,供大家观赏。据坎图讲,南非的葫芦乐器“马林巴”是由葫芦制成共鸣腔,当得知扈鲁先生已经收藏了两件“马林巴”时,他表示十分惊讶。

  扈鲁向坎图赠送芦笙

  扈鲁先生还向坎图展示了自己关于葫芦文化研究的课题立项及获奖成果。对此,坎图表示,当他第一眼看到桌上如此众多关于葫芦文化研究的书籍等成果时,就感觉扈鲁是位特别有激情的人,而后又通过《葫芦画社报》、葫芦画社公众号等得知扈鲁去过很多国家地域传播葫芦文化,他被扈鲁致力于、专注于葫芦文化研究与创作的执着精神深深打动。坎图说,扈鲁先生关于葫芦文化研究的书籍就像是一部纪录片,记录了葫芦文化艺术的始终。他希望将来有机会以扈鲁先生探索葫芦文化为原型,进行纪录片的拍摄创作,从而作为保存传统文化、发扬传承文化的纪录片进行记载。

  《葫芦画社报》

  坎图还提议将《葫芦文化丛书》翻译成英语、祖鲁语等多种语言,希望在非洲图书馆里让更多的非洲人能看到这套丛书,以便葫芦文化在非洲更好的传播,扈鲁说,其实目前我们看到的只是第一套《葫芦文化丛书》,第二套的编纂正在进行中。葫芦来自非洲,而中国的“扈鲁”,无论他的出生地还是他的名字注定终生与葫芦结缘,他将立足中国、面向全球,把对葫芦文化的探索、研究与推动进行到底!

  坎图表示,自己非常敬佩扈鲁先生在葫芦研究上花费的心血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自己对葫芦和葫芦承载的中国文化十分感兴趣,如果有机会,也非常想去曲阜葫芦博物馆参观。他还表示,此次“看中国”之行能够结识扈鲁先生倍感荣幸,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他指出,中国和南非同属“金砖五国”,葫芦与非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希望扈鲁先生能去非洲进行文化交流,实现文化融合,通过葫芦文化进一步联接中非友谊。扈鲁对此表示十分赞同,对于坎图的美好愿景以及他参与的两次“看中国”项目,与他所推动的葫芦文化丝路行不谋而合、殊途同归,这既是他与坎图先生非同寻常的缘分,更是中非诸国之间友谊的见证,希望通过“看中国”和“丝路行”永结好友,以“葫芦”为纽带架起中非文化交流的新桥梁。

  印度英语大报《每日新闻与分析》报道“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山东行”活动

  “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山东行”结束后,6月23日印度英语大报《每日新闻与分析》(DNA)对活动进行了报道。该刊详细地报道了此次“看中国”的内容及意义,加速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对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做出了积极贡献。印度英语大报《每日新闻与分析》作为印度国内知名度较高的媒体,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大众教育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华北多地最高温破40℃ 部分省份上调高温津贴

    1124707171_15621968930651n.jpg

    近日,华北、黄淮等地遭遇热浪侵袭,烈日炎炎让不少民众感受夏日的炙烤。按照天津市的地方标准,高温津贴日标准为上年度全市职工日平均工资的12%,防暑降温费月标准为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详细]

    07-04 08-07中国新闻网
  • 最高法:要在民商事审判中统一裁判尺度

    记者3日在哈尔滨召开的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上了解到,裁判尺度不统一,是一段时间以来困扰民商事审判的突出问题。各级法院要针对实际情况,探索完善符合民商事审判实践的司法权运行监督和制约机制。[详细]

    07-04 07-07新华网
  • 英国广播公司公布明星主持工资单 高薪引爆舆论

    国际在线专稿:据BBC中文网7月4日报道,英国广播公司(BBC)7月2日公布了2018-2019年度BBC所有年薪超过15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29.8万元)的主持人的名单,引发各家媒体关注,明星主持人们的高薪资引起社会争议。[详细]

    07-04 15-07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
  • 俄防长下令要在最短时间内让失火深潜器归役

    俄罗斯一艘深海潜水器发生火灾,导致14名海军人员遇难。俄国防部下令尽快修复该深潜器,使其尽早归役[详细]

    07-04 15-07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