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文化博物馆的生命力

2019-06-24 17:51:00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作者:

  孔庙十三碑亭位于孔庙大成门前、奎文阁后,即孔庙的第六进院落,十分著名。游客们纷纷举起手中的相机或手机对石碑一顿拍摄,希望能留下自己曾经来过这里的证明。他们看不懂这些密密麻麻的碑文,也提不起兴趣去搜索资料慢慢了解。在以后他人问起来时,才恍然发觉自己只是“到此一游”了,什么具体内容也说不出来。

  一个众所周知的现象,不少人关注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只是在“追随热度”,不见得深入了解文物的魅力所在和真正价值,也就很难对承载它的博物馆产生多大认同。由此可见一个博物馆的生命力,并不在有多少镇馆之宝,而在于它们背后故事里的文化,在于博物馆的叙事方式,以及叙事中产生的共情性。

  我希望翻开这本“书”

  一走进卢浮宫人们知道自己能看到蒙娜丽莎,一走进大英博物馆人们知道自己能看到木乃伊,真正看到的时候都是格外激动。这是因为名气,更是因为在参观前人们对著名的蒙娜丽莎、木乃伊的相关了解已经不少,所以在看到的一瞬间便仿佛看到了它们背后真实的故事在上演、看到它们身上承载着的万千光阴与悲欢离合。那么,如果换成其他的展品我们还能有如此深刻的体验吗?

  答案是否。无论是博物馆还是碑亭,里面的物件都是穿越了一定的时空来与参观者们相见的,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它们在这里等候多时就是为了与我们相遇,因为它们有话要说:拿破仑一世加冕剑讲述了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在法国巴黎圣母院里加冕称帝的故事,十三碑亭讲了一个有关追谥、加封、祭祀孔子、修建孔庙和祈求孔子神灵保佑封建统治的长长的故事……如果不了解背后的故事,那我们看到的只是“加冕剑柄上百克拉的钻石的故事”和“驮着碑长得像乌龟的赑屃的故事”。

  大部分博物馆的叙事方式很宏大,甚至是高高在上地以一种陈列叙事的方式增加了和参观者的距离感。按照考古学等原理分门别类摆放物品,这本来应该是一种便于参观者理解的手段,而现在变成了目的。人们走进博物馆,就好像进入图书馆,虽然知道东西是按照一定顺序摆好的,可是一路看过去就好像在书架前走了一圈,你能看到一本本书,数量很多、封皮很好看,但是你没有翻开任何一本,整个感觉就像是脱离了展品的“他者”。这种感觉在你观赏一有涉及文化或者历史的展品时尤为强烈——你能否看懂、是否了解,都取决于你,你看不懂不了解问题自然出在你身上。这样的参观体验自然不会令人印象深刻,更别提打动人心了。

  同样是历史,人们喜欢血肉丰满的历史,而不喜欢盯着“历史年表大事记”看。“叙事”就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有观点有视角地展示一定的文化,这一叙述过程是需要融入个人情感和个人经验的。

  你在讲述,我在倾听

  来自美国西雅图太平洋大学(Seattle Pacific University)的教授,全球课程理论研究中心主任亚瑟 K. 埃利斯先生在去葫芦文化博物馆参观之前,他没有料想到自己会有这样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记忆。参观博物馆的整个流程已经打破了他对于“博物馆”固有的认知与理解,这让他有些震惊。

  虽然自己是一名外国人,来中国参观博物馆的时候还需要翻译复述讲解者说的话,但是自己听得特别专注,因为讲解者特别有激情,讲的也十分生动。讲述者是葫芦文化博物馆创建者、曲阜师范大学教授扈鲁先生。扈鲁担纲组织编纂了被誉为“填补学术空白的集大成之作”的《葫芦文化丛书》,创作的写意葫芦画在艺术界自成一派,立志把葫芦文化的种子播洒到全世界。

 

  扈鲁向亚瑟 K. 埃利斯先生介绍“葫芦人生历程”

  亚瑟 K. 埃利斯先生走进葫芦文化博物馆,头上是吊挂的蔓延开的棚架,棚架上面垂下了大大小小的葫芦,站立四周满是形态各式各样、来自海内外不同地点不同时期的原生态葫芦及葫芦造型艺术品,彷佛进入了一个“葫芦的世界”。尽管博物馆规模不大,也并不见得藏品有多古老和罕见,最古老的葫芦油壶差不多三百多年,但是作为在葫芦文化研究这一方面的首个推进,这样的成就已经万分了不起。

  最令他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馆中陈列着的葫芦:各种形态大小不一的葫芦、葫芦艺术品、东西方葫芦作品、葫芦乐器、葫芦剪纸、生活中的葫芦器具等等,更多的是那一些通过场景性彩陶故事讲述的葫芦文化。随着扈鲁的讲解,亚瑟 K. 埃利斯先生一个一个陶偶看过去,他意识到,这是一个有关葫芦文化的一生,从远古人诞生于葫芦里的神话传说故事,到后来的“悬壶提亲”,男生要是看重的了哪家的姑娘就去在她家门口挂上一个葫芦,看对方会不会来取走;迎亲时,亲人在葫芦里装上草木灰代替葫芦籽洒在二人身上,求得多子之意;洞房里喝“合卺”酒,寓意夫妻美满;求子时,从邻居家取个大胖葫芦作为孩子抱回家,做熟吃下以示怀孕用来得子;生病了,有医生“悬壶济世”把药丸放在葫芦里普度众生;有人过世时,将葫芦口朝下挂在竹竿上,以求把逝者灵魂收走,然后取走放到家里供起来等人是从葫芦中诞生的,所以应当回到葫芦中去的故事……边看边听,极富趣味。

  扈鲁讲解中国葫芦文化

  这种感觉就好像你去看一件刺绣,它不仅让你知道成品是富有审美的,还全方位地展示刺绣的走针流程,错针绣网绣等各种技法非常详细地一步一步展示给你看,让你一旦对刺绣的过程有所了解后,便不再执迷于它的昂贵,而是去体会刺绣人才刺绣时平和认真的心。在了解了本来不熟悉的东西后,原来的疏远离去,亲切感也就随之而来。

  亚瑟 K. 埃利斯先生在扈鲁讲微山湖渔民虎头葫芦胖子故事的时候,就立刻联想到了曾经种过葫芦的妻子和喜爱游泳的母亲。虎头衣是当地渔民给在船上的小孩子穿的一种特制的带着长长“尾巴”的虎头上衣,这件衣服背后还连着一个大葫芦,“尾巴”绑在桅杆上、小孩在船上玩耍一般不会溺水,万一孩子掉入水中,所背葫芦又能起到在水里漂浮的作用,这样来防止孩子意外落水、即使落水也能保证安全。亚瑟 K. 埃利斯先生能从中感受到浓浓的爱子之情和人民的智慧。“我可以给我母亲也准备一个”他笑了,这是共鸣,是共情,这是东西方共有的亲情与智慧,一件虎头衣让他连中国渔民们都一并喜欢上了。

  亚瑟 K. 埃利斯先生知道自己被深深吸引了,他提了好多感兴趣的问题:在看到速效救心丸的药瓶是葫芦形状时,问“中国的药里面有没有添加葫芦的成分?”,问“如果结婚时放到床下的葫芦没有一正一反‘合卺’该怎么办?”等等,扈鲁一一作了回应。在扈鲁的引领下他还尝试了边吹葫芦笙边跳芦笙舞的体验活动,先生还高兴地抱了包着棉被的葫芦娃娃,试穿了虎头衣。

  扈鲁与亚瑟 K. 埃利斯先生一起跳芦笙舞

  亚瑟 K. 埃利斯先生认为,“小小的葫芦文化博物馆之所以具有那么大的魔力,与扈鲁先生富有激情的讲解是分不开的”。扈鲁的讲解不是那种“说教式”的有限定文本的生硬解说,而是把自己对葫芦知识的理解、他对自己寻找画葫芦文化的经验和对葫芦文化的热爱一同构成了叙事,里面有充沛的情感、有个体的参与、有精彩的互动。这种“接地气”的叙事方式无疑更贴近人心,更易引发共鸣。

  另外,“扈鲁的讲解尤其体现了对葫芦文化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使得这个葫芦馆的陈列是有温度的”。他会用深入浅出同时极富感染力的语言风格,引领你看到葫芦独特的美感、背后的故事,通过对葫芦这一物品的思考去了解一个新的世界,而不是去局限的认知。这是一个了解世界的浪漫方式,也是博物馆的最高境界。

  愿有更多的聆听者

  中国的博物馆的确很多,但这个多指的是数量上的,而不是类型上的。葫芦文化博物馆作为葫芦类型的馆藏,本身就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这种微型博物馆往往是服务于本地社区或是某一类型的人群的,因而葫芦文化博物馆的开放量其实并不算大。

  亚瑟 K. 埃利斯先生在临走前,为葫芦馆的进一步发展和葫芦文化的传播提出了很多建议,比如:建设葫芦文化网站,搭建国内外葫芦文化交流的线上平台;拍摄纪录片或者动画片,对展示的葫芦故事进行多角度挖掘;增设多媒体信息化的展示方式,使用电视、音频等等进行相关视频资料播放,形成立体化的展览空间;制作《葫芦文化丛书》电子资料书,在纸媒外扩展线上传播的方式;培养葫芦文化志愿者,举办葫芦文化主题的校园活动,培养储备未来的葫芦文化人才等。

  看得出,亚瑟 K. 埃利斯先生真正被葫芦文化博物馆打动了,他也真心期待扈鲁的葫芦文化能越做越好。

 

  扈鲁与亚瑟 K. 埃利斯先生看葫芦画社报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路时川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暴雨蓝色预警!福建广东等省份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

    11.jpg

    据中央气象台网站消息,中央气象台6月24日06时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中央气象台预计,6月24日08时至25日08时,江西东南部、福建大部、广东大部、广西东部和南部以及四川南部、云南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100~150毫米),最大小时降水量20~50毫米,...[详细]

    06-24 08-06中国新闻网
  • 2019年全国各省区市高考分数线陆续出炉(持续更新)

    1.jpg

    综合消息,自6月22日起,全国多地陆续公布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详细]

    06-24 08-06中国新闻网
  • 调查称巴西教师受欺凌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调查称巴西教师受欺凌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中新网6月24日电。据南美侨报网编译报道,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近日公布的“教师教学国际调查”显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巴西教师在非教学活动中花费的时间更多,且受学生欺凌的概率也超过全球平均水平[详细]

    06-24 17-06中国新闻网
  • 哈萨克斯坦南部一部队兵营发生爆炸 已致16人伤

    哈萨克斯坦南部一部队兵营发生爆炸。此前,哈萨克斯坦突厥斯坦州州长舒克耶夫表示,该州因某部队火灾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事故发生地阿雷斯市正在全面进行人员疏散[详细]

    06-24 17-06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