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白卫
大众网教育·海报新闻1月7日讯 当地时间2017年11月30日,加拿大新布伦瑞克省孔子学院举行了十周年庆典及相关系列活动。新省教育厅厅长Mr. Brian Kenny,副厅长、大西洋国际教育集团总裁、新省孔院理事长Mr. John McLaughlin,曲阜师范大学副校长扈鲁一行出席活动。参加活动的还有当代著名教育家王本中校长,新省孔院理事会主席、加皇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彭建华博士,大西洋国际教育集团副总裁、孔子学院执行理事Mrs. Dawn Weatherbie,弗莱市议员、新省英语教育学区教育局局长、新省孔院外方院长、教学总督导滕菁女士等新省100多位教育官员以及师生代表。与此同时,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及中国驻蒙特利尔总领事馆为此活动专门发来贺信。
上午,加拿大首个“孔子课堂”揭牌仪式在公园街小学举行。弗莱市教育厅厅长与曲阜师范大学副校长扈鲁先后致辞。仪式中,孔院老师带领全校师生一起表演了具有中国元素的节目,学习了中国功夫。教育厅厅长、孔子学院理事会主席和曲阜师范大学副校长扈鲁等一同为孔子课堂揭牌。
下午,孔子学院理事会成员召开了2017年度会议,听取了新省孔院外方院长、教学总督导滕菁女士的工作报告。扈鲁代表中方肯定了新省孔院的工作成绩和努力,为了表达对孔子学院成立十周年的祝贺,他决定把这次展演的三十幅富有美好寓意的写意葫芦作品,作为友谊的象征全部无偿赠送给孔院,赢得了与会人员的高度评价,加方为扈鲁颁发了收藏证书,现场气氛友好热烈。
当晚,中加学校和新省教育合作20周年、孔子学院成立10周年庆典暨“葫芦画社”揭牌仪式隆重举行。著名钢琴家Roger Lord演奏中国乐曲,为仪式拉开帷幕。随后,孔院优秀学员及三语学校的学生带来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庆祝节目。接下来,教育厅厅长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并为彭建华博士颁发证书。曲阜师范大学副校长扈鲁代表中国合作方讲话,并做了题为“葫芦文化与儒家文化”的主题演讲。
扈鲁说,回首过去10年,在中加双方共同努力下,孔子学院从语言学习入手,用文化交流增进理解和友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受到了加拿大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热烈欢迎,为人类多元文化交流互鉴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增进中加人民的友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为热烈祝贺新布伦瑞克省孔子学院成立10周年,进一步促进中加文化交流,“最葫芦?葫芦文化丝路行”走进加拿大,来到新布伦瑞克省孔子学院,举行“葫芦画社”揭牌仪式,希望以葫芦这一吉祥图腾为纽带,借助“葫芦画社”这个平台,以葫芦文化展演等形式,搭建起中加文化交流的桥梁。
扈鲁畅谈了葫芦文化与儒家文化的渊源。他首先拿从中国带来的一个葫芦瓢说起,葫芦一分为二即为瓢,关于瓢,《论语》中有一个“箪食瓢饮”的故事,《论语·雍也》有云:“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讲的是2500年前孔子最喜爱的弟子颜回艰苦求学的典故。颜回生活简朴,平日用竹器盛饭吃,用葫芦瓢舀水喝,住在曲阜简陋的小巷,这是别人难以忍受的艰难生活,但他依旧跟随老师孔子孜孜求学,最终取得了辉煌成就。扈鲁对孔子学院的同学们说,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早已不像颜回时代那样匮乏,我们的精神生活也同样不能匮乏,只要大家“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敏而好学”,就一定能够学好汉语、学好中国文化。
接着,他又告诉大家,葫芦分甜葫芦和苦葫芦,《诗经·幽风》:“七月食瓜,八月断壶。”这里所说的食瓜,即农历七月就可以食用甜葫芦了,而苦葫芦是不能大量食用的,否则会导致身体中毒。《论语》中有一个故事就谈到了苦葫芦。《论语?阳货》:“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即:“我难道是个苦葫芦吗?怎么能够只挂在那里而不让食用呢?”,充分表达了他积极入世,“行义以达其道”的思想。孔子的这两句话,正启示孔院的广大教师和志愿者们,应该以勇于担当的胸怀、无私奉献的精神、积极进取的姿态、古道热肠的激情,投入到汉语教学和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中来,努力做到“诲人不倦”,不辜负国家汉办、山东省教育厅和学校的重托。
扈鲁谈到,葫芦造型圆润,上下球体和谐,具有鲜明的和谐意象,与人们祈求福禄祥和、追求生命和谐圆满的美好愿望相一致。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中,葫芦被赋予了平安吉祥、美好和谐的人文寓意,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吉祥图腾之一。在民间有床头悬挂葫芦可促进夫妻和睦和谐的美好传说,这一典型的民族和谐吉祥图腾文化符号,同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华传统文化核心思想“尚和合”理念高度契合。如“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协和万邦的世界和谐思想,“君子和而不同”的人际和谐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等等。这都充分展示了葫芦文化与儒家文化的深厚渊源,希望能够通过葫芦这一中华民族和谐吉祥文化符号,更好地向广大同学讲述孔子故事,讲好中国的葫芦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增进中加人民的友好认同和民心相通。
随后,加拿大新布伦瑞克省教育部长布莱恩和扈鲁,共同为“葫芦画社”揭牌。揭牌仪式后,扈鲁与出席仪式的嘉宾以及葫芦文化爱好者共同参观了葫芦题材花鸟画展。本次画展共展出扈鲁、问墨伉俪近期葫芦画、书法精品力作30幅,作品中的葫芦果实及藤蔓形象皆来源于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汉字。在谈到其渊源时,扈鲁指出,汉字的最初形态是一些刻画的符号,即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在汉字发展的阶段能明显地看到葫芦形象。在甲骨文中,“雍”“白”“西”“师”等字的字形与葫芦的造型十分相似;在散氏盘中,“以”“西”等也呈现出了葫芦造型特点;许多学者认为,汉字“卣”在七千多年前就已指代葫芦了。可见汉字形态的演变过程无不有着葫芦的烙印。
扈鲁表示,作为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吉祥图腾之一,葫芦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由来已久。他说,汉字的书写艺术——书法也与葫芦密切相关,草书这种书写形式最能和葫芦藤的写意性相吻合,草书的笔势环转之妙尽得葫芦藤蔓的缠绕蟠曲之美,那种起落断续、辗转腾挪,顾盼映带、偃仰向背、上覆下承、垂缩收往,绵密疏阔,正如葫芦藤蔓的盘曲萦绕之盎然妙趣。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就有这样的表述:“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这万岁枯藤形态、情境、场景的呈现,正如苍茫老辣、厚重古拙、蟠集曲结的葫芦藤蔓的造型,“寒猿饮水撼枯藤”与葫芦藤“诡形怪状翻合宜”的艺术触角非常契合。
扈鲁强调,一切艺术皆源于生活、源于自然,书法艺术同样如此。书法的藏、露、方圆、粗细、轻重、顺逆、起止、紧疏、收放等用笔手法,巧妙地诠释了汉字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其中,许多笔法与葫芦的自然形态十分相像,葫芦的藤蔓曲折蜿蜒,或密不透风,或疏密相间,看似无章,实则有序;葫芦的瓜果形态圆润、线条灵动,也许只有来源于自然的汉字书法形质,才能给人以更深刻的审美体验。扈鲁希望通过展出作品中葫芦果实和葫芦藤蔓线条的展示,能够更好地启示新省孔院的学生,学好汉字、掌握好汉语对于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性。
“最葫芦·葫芦文化丝路行”走进加拿大,所展出作品清新高雅的艺术性引起了众多嘉宾的兴趣,大家纷纷在作品前驻足观赏,不仅被作品率意洒脱、空灵飘逸的艺术魅力深深打动,更对葫芦文化与儒家文化深厚渊源、博大精深啧啧称奇。嘉宾争相与扈鲁合影留念。加拿大新布伦瑞克省教育厅职员艾茉莉女士,现场通过手机图像同扈鲁分享了她爱人创作的葫芦艺术品,交流葫芦艺术创作心得。布莱恩部长、滕菁女士对“葫芦画社”落户加拿大、“最葫芦·葫芦文化丝路行”走进加拿大成功展演表示祝贺,对扈鲁向孔院无私馈赠珍贵艺术品表示感谢,并祝福扈鲁、问墨伉俪今后在葫芦文化研究和艺术创作方面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2017年12月11日,国家在西安召开了第十二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会上,加拿大新布伦瑞克省教育厅助理副厅长Chris Treadwell,把“最葫芦·葫芦文化丝路行”走进加拿大作为特色活动,以“如何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办出特色孔子学院”为主题进行了大会交流,受到来自140多个国家代表的普遍赞赏。
活动中,加拿大新省孔院加方院长滕菁女士讲述她在新省十年带领教师团队开创孔院项目的故事,并向每一位孔院发展做出贡献的学区总督导、理事会成员、校长致谢。与会嘉宾纷纷对新省孔院成立10周年表达了祝贺,肯定了新省孔院为增进中加人民友谊做出的重要贡献。至此,孔院10周年庆典圆满落幕。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白卫
据中央气象台网站消息,7日白天,华北南部、黄淮、江淮西部、江汉、汾渭平原等地的大气扩散条件较差,将有轻至中度霾,江淮西部、江汉、汾渭平原等地的部分地区有重度霾天气。[详细]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供图) 除了为嫦娥四号任务提供中继服务,“鹊桥”还将开展科学与技术实验。中继星上还搭载了中山大学研制的激光角反射镜,将开展迄今最远距离的激光测距试验,为未来的应用奠定技术基础。[详细]
■利用再生稻技术,尼日利亚有望在短时间内实现粮食自给,这对于非洲第一人口大国来说意义重大。本报记者 姜 宣摄 尼日利亚西北部凯比州的瓦拉农场,一块块稻田整整齐齐,满眼望去金黄一片……几台大型收割机已经进场,陆续开始作业,瓦拉农场又迎来了大丰收。[详细]
据外媒6日报道,一名在美国加州优胜美地游玩的男性游客,圣诞节当天不幸因受伤落入水中,不治身亡。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表示,一名拜访优胜美地国家公园的男子在内华达瀑布上方头部受伤后落入“银围裙”(Silver Apron)水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