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11月7日讯(记者 白卫 通讯员 黄江滔)泗水县位于山东省中南部,东临沂蒙老区,北靠泰山山脉,因地处山区,自然资源匮乏,经济发展较为缓慢,2010年被认定为省级贫困县。2015年2月,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号召下,曲阜师范大学选派“第一书记”刘建新、季中、黄江滔进驻泗水县泗张镇石门村、南陈村、三岔河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农村富不富,关键看项目”,农业扶贫产业的选择必须遵循农户认可,市场导向,经济效益这三大原则。本轮扶贫任务涉及的三个村虽同处一个乡镇,但各自情况迥然不同。近两年以来,“第一书记”工作组秉承“抓党建、促脱贫”的工作职责,结合各村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分析、合理布局,规划出适合各村实际的脱贫致富产业链,为贫困山区百姓脱贫致富指明了方向,为今后的可持续循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养殖产业为龙头 开发荒山促发展
石门村有较好的养殖传统,村民养殖及管理经验丰富,加之村内有一座闲置的高标准养殖场,驻村第一书记刘建新在与村支两委商议及党员、群众代表讨论后,确立了肉牛养殖产业项目,使用省专项扶贫资金+校拨专项资金,购买肉牛60余头,采取村扶贫互助协会牵头组织实施、贫困户入股、集体饲养的扶贫模式,有效覆盖贫困户。同时,通过多方联络,争取到泗水县畜牧局在产品销路、技术指导、加强免疫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增添有力保障。另外,通过多方寻求社会力量支持,购买了1600只雏鸡。为有养殖意愿、养殖能力、养殖经验的16家贫困户赠送雏鸡,丰富养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养殖规模。
针对石门村山地较多,部分荒山土地闲置这一情况,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使用曲阜师范大学专项扶贫资金,开发闲置的荒山资源,以林果产业为起点,丰富农村产业结构,壮大集体经济,增加集体收入。通过硬化生产路、修建生产桥梁、新打灌溉用井、铺设灌溉管道、农田电网改造等配套建设,同步升级传统产业基础,有效提升种植效益,打造优质高效农业。
商业魅力促脱贫 整合资源谋发展
南陈村做为老乡镇驻地,村民经商意识较强,村内有多处木材加工企业、养殖企业及农产品供销企业。但由于重复经营、恶性竞争、信息闭塞等因素制约,各项产业发展滞后,村集体无经营性支柱项目,整体发展较为缓慢。驻村第一书记季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通过深入的走访调研、外出考察学习,在汇同村支两委商议后,制定了整合产业资源,深挖商业潜力的发展路径。
在村委大力倡导下,村民放弃传统的小麦、玉米、地瓜等农作物的种植,以种植专业合作社为龙头,专项发展黄姜、土豆和大葱种植,实行统购统销,实现了农产品的增产增收;针对村内养殖户较为分散,规模效益较小这一情况,扶持致富能手成立养殖合作社,注册成立养殖有限公司,结合有机农作物种植产业,形成种养一体化的经营模式,降低养殖污染的同时有效提升了粮食作物的品质价格,实现产业发展双丰收;使用校拨专项扶贫资金,完善集贸市场硬件设施建设,有效提升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整合村内木材加工企业,成立木材加工行业协会,共同分享产品销路,共同采购原材料,共同抵御经营风险,避免恶性竞争,采取“村委+企业+贫困户”的项目扶持原则,结合“农村淘宝”服务站,增加了企业产品的线上、线下的销售方式,有效实现精准扶贫。2016年,为更好地壮大村集体经济,解决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投资30万元新上光伏发电项目,用国家提倡的清洁能源、保障村内贫困户稳定可靠的经济收入。
高效农业保稳定 商业开发添繁荣
三岔河村常年以来以种植为主,村内土豆产品品质口碑较好,但长期以来,受制于传统种植模式、习惯的影响,加之村民独立种植农作物无统一规划,无市场规模,经济价值不高,针对这一实际特点,第一书记黄江滔带领村两委及种植能手多方外出考察,实地学习先进经验,开拓视野,拓宽思路。在广征民意的基础上,合理规划种植产业结构,整合100余亩土地,村集体注册成立土豆种植专业合作社,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使用省扶贫专项资金,投资建设高标准土豆温室大棚,最大程度上提高农作物经济效益;使用校拨扶贫专项经费购买大棚用农用机械,有效提高种植管理现代化水平;联系农业保险公司为所有温室大棚购买保险,保障种植全过程零风险。为最大幅度节省开支,组织村支两委成员远赴无锡等地,实地考察土豆大棚钢材生产企业,最大限度降低建设成本,扩大建设规模。近两年时间,累计新建土豆温室大棚300余个。打造三岔河土豆种植基地。
无农不稳,无商不活,为充分发挥三岔河村地理位置突出,交通便利这一优势条件,2015年使用省财政一事一议专项拨款在村内兴建“三岔河村钢结构集贸市场”,大大方便农产品的供销,通过在零售市场预留扶贫摊位,免收租金等方式,有效实现劳动能力欠缺贫困户的自立脱贫。2016年又配套建设“三岔河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三岔河村劳务市场”,通过集体经营、贫困户入股参与的方式,有效实现精准扶贫。目前,三岔河村这三处市场均已投入正常运营。一个集农产品种植、零售、批发、物流、劳务输入于一体的一条龙产业链条业以成型。
在省、市、县、校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引下,在全体村民的通力配合下,经过近两年的不懈努力,石门村、南陈村、三岔河村的农业产业均已成型,村民收入稳步提升,村容村貌大为改善,三个村村集体收入累计达到50余万元,共计实现精准脱贫142户351人,到2016年年底可圆满完成扶贫任务。
当前,扶贫工作已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要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实现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扶贫开发战略思想,认真领会扶贫开发“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精神。扶贫工作涉及面宽,贫困地区自然条件、资源禀赋迥然相异,贫困人口点多面广,发展基础、致贫原因、帮扶需求多种多样,这就决定了扶贫攻坚的工作重点、方法举措不能“千篇一律”,在农业产业选择上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客观事实。要充分考虑上级政策要求、当地发展实际、群众发展意愿等多重因素;通过广泛的调研,充分的论证,充分考虑项目的效益性、持续性、风险性,最大限度的保障产业项目的绿色可循环发展。同时,扶贫产业的打造和完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渐进性,保证贫困地区脱贫后的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激发贫困群众脱贫攻坚的热情和干劲,激发其内生动力;鼓励并倡导致富带头人带动、农企合作、农业合作社整合等多形式、多渠道探索,形成多元化开发、精准化管理的产业发展架构是保障摆脱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享发展理念的最有力保障。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白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