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张民:让肥料“智能控释”

2015-06-08 11:17:00来源:大众网作者:刘群英 张铁成
  大众网济南6月8日讯(通讯员 刘群英 张铁成) 肥料颗粒表面包着“智能膜”,就好像“控肥”的闹钟,农作物什么时候该吃饭了,就释放出一些养分。农作物长身体的时候就多放点,不长的时候就少放点。人们把这种神奇的“控释肥”,称作“智能肥”,比作是农作物的“用餐保姆”、“ 营养顾问”,由它来照顾农作物,既可减少农民的劳作,又使养分的利用率提高,还能大大降低对环境的污染。而来自山东农业大学的教授张民在这一领域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张民是留美归来的博士后,长期从事土壤肥料资源高效利用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与实践。他创建了缓控释肥生产工艺、工程化技术体系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线,制订了缓控释肥的行业、国家和ISO国际标准,实现了理论与技术的重大创新,使我国控释肥技术和产品得到国际话语权,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据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他主持制定的“高效缓释肥料施用技术”被农业部确定为主推技术在全国推广,目前已累计示范推广1.2亿亩,获得经济效益161.5亿元,产品出口美国、德国、荷兰、韩国、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家。   
  张民自行设计建成了年产1万吨的热固性树脂包膜控释肥设备、年产1500吨的热塑性树脂包膜的中试设备、年产1万吨的硫和硫加树脂包膜控释肥设备等三条中试生产线,生产出定型的12个系列100多种包膜控释肥产品,解决了控释肥养分释放速率与作物生长吸肥规律相吻合的技术难题,在水稻、玉米、小麦、棉花、花生、烟草等作物上推广施用,与常规肥料相比,肥料养分利用率提高50%到1倍。他自主创新6项国际领先的技术,申请并已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48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完整的控释肥制作、生产、施用技术、标准与评价的理论与技术体系,成为中国包膜控释肥研制及产业化第一人。    2005年,张民的“包膜控释肥技术”落户金正大集团,使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小民营企业,一跃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包膜控释肥”生产基地。目前,金正大集团包膜控释肥年生产能力已达170万吨,集团2010年在A股成功上市,2014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35.54亿元。
  张民常说,搞农业科学研究,就必须在推动农业进步和增加社会效益方面有所贡献。他创新了作物专用控释肥和控释掺混肥的精准控释配方与轻简化施肥技术,革新了传统的多次施肥方式。主持制定了《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技术规程》等4项地方标准,促进了施肥技术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增产增效显著,实现了节肥省工,大幅度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目标,为我国肥料行业科技进步和缓控释肥产业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年来,张民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得山东省专利一等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3项;被山东省政府授予“山东优秀发明家”并记一等功。他还入选了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被聘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    
  简介    张民,1982年1月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土化系,1989年7月在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1992年赴美留学,完成了博士和博士后研究, 1996年6月回国后在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博士后流动站做第二站博士后。现任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山东土壤肥料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全国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从事新型肥料研制、土壤与环境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2000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2008年9月获省"发明创业"一等奖,被授予山东当代发明家。2008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先后主持申请并完成了国家“948”项目两个、农业部跨越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基金、留学基金、创新基金、“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48”重点项目、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省优秀科学家奖励基金、省科技攻关等项目。已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2项。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满德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