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可以多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提醒自己少说“不可以”,多向孩子说“你可以”
“放松,他只不过是孩子!(Relax, he is just being a kid!)”这是一句老师对我说的话,当时我带着三岁的儿子在美国的一个体能教室里上课,Aidan在教室里跑来跑去,不听使唤,拿了老师的球就不放手,还到处追着其他的孩子,我心想:“在别人眼里,儿子应该是个小恶魔吧!”我怕儿子捣乱次序,于是我走向前,尝试制止他的捣蛋行为。
没想到老师的一句“放松,他只不过是孩子!”点醒了我,当时我问自己:“我是怎么了?这不是我常常对其他父母说的一句话吗?怎么连我自己也忘记了?”
其实我早期一直都在美国接受教育,自己专精的是儿童发展和儿童行为,也常常教育父母们,很多孩子的恼人行为是正常发展的必经路程,像是宝宝喜欢把手和物品往嘴里放、抓妈妈的头发、把东西往地上丢、咬人或、什么东西都可以当玩具、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等,这些都是一般家长很困扰,但却又都是孩子在成长期会做的“正常事”。
我回想自己在台湾养育Aidan的这段路程中,有很多的挣扎。虽然我深信自己的专业背景和教育理念,但是有时候还是会在文化的差异下被限制。在亚洲人的教育里,孩子要守规矩、听话、不捣蛋才是乖孩子,因此在这种环境下,我多少会受影响,也开始变得紧绷,以至于会开始要求Aidan要遵守环境给我们的“规范”。
一只彩色的兔子
有一次,送Aidan去幼儿园上课的时候,我看到教室墙上挂满了小朋友的劳作品,很明显地这次劳作的主题是运用不同颜色的圆点贴纸,沿着老师印出的兔子轮廓,来贴出兔子的形状。墙上的每一张图,都是可爱的兔子,**只有一张图,那只兔子的轮廓只贴到一半,剩余的彩色贴纸都贴在兔子的脸上。我走近一看,竟发现那是我儿子的作品,当下第*个想法就是:“天啊,怎么只有他不照着老师的话去做,他是不是班上的问题学生啊!还亏我是儿童的行为专家,自己的儿子都没办法教好,真是糟糕啊!”
Aidan放学回家后,我终于忍不住,于是问了他为什么要这样贴他的兔子,他认真地看着我说:“因为它是彩色的兔子啊!”我顿时觉得又再次的被点醒,他真的没有错,在他的世界里,那是只彩色的兔子。
走进孩子的世界
最近看了一本绘本,叫做:《我想做坏事》,读给Aidan听的时候,我们一起哈哈大笑,因为书中的每一件“坏事”Aidan都做过,但是当我们一同回忆时,没有困扰,只有欢笑。这本书真是太经典了,它再次提醒我要以孩子的角度去看世界,那些所谓的坏事其实并不是“坏事”,他们只是在做孩子该做的事!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待,也许你会发现,在做“坏事”的过程中,孩子所经验的是更丰富的学习,他们学习探索、对事物的好奇心、创造新的玩法、观察因果关系,而这些看似令父母困扰的事,却都是孩子宝贵的学习经验。
当然,我在这里必须要提醒家长,千万不要误解这里的建议是任由我们来放纵孩子,只是要提醒家长可以以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同时也要在教养的路上找到一个平衡点。
找到平衡点有三大“要”
1.“要”接受这是正常的
告诉自己孩子的表现是正常发展的过程,先改变思维,你会比较能用柔软的心去看待孩子。常常提醒自己少说:“不可以!”来阻碍孩子的探索和想象力,多说:“你可以___”。
2. “要”适时引导
接受孩子并不代表放纵孩子,只要是在合理和安全的范围内,都可以让孩子去尝试,同时不要给予太多的限制。但是如果孩子做得太过头,我们该适时地引导他们,透过示范,以视觉的方式让孩子理解你的原则,让他们理解在合理的范围内还是可以尽情地发挥。
3. “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在《我想做坏事》的绘本里,书中的妈妈最后做了一个关键的事情,就是他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说这是关键,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做父母的习惯帮孩子善后,这种方式不但不能教导孩子责任感,还会累到自己。
最后,送所有父母一句话:“放松,他只不过是孩子!”来作为我们*深的提醒。
作者简介:袁巧玲,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应用行为分析博士,台北市个别化早疗推广协会理事长,芙尔德教育中心早疗师资培训督导,BCBA-D国际行为分析委员会核认行为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