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得上学,我去”
石桥村地处偏远,是个只有65户人家200多口人的小村。受海水影响,村里土地盐碱化严重,水苦咸,村民生活一直异常艰难。因为条件艰苦,没有老师愿意到村里的小学教书,即使勉强来了,也坚持不了多少时日。每次上面组织考试,学校总是倒数第一,有的学生甚至连一点成绩都考不出来。
老家在阳信县的商太亮,自无棣职业中专毕业后,被安排在西小王乡刘庄子小学任教。在了解了石桥小学的情况后,商太亮的心久久不能平静。2004年,石桥小学再一次出现“师资危机”。“孩子得上学,我去”,商太亮主动请缨。就这样,在别人不理解的目光里,他被调到了石桥小学。
听说有老师愿意到村里来教书,石桥村村民都不太敢相信。为了留住新老师,村里新建的三间砖瓦房,除一间用作村委办公室外,另两间都给了学校,一大间用作学生教室,一小间用作教师宿舍。这栋房子,是当时村里惟一的砖瓦房。
“别哭,老师不会离开你们”
尽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到岗后,学校的状况还是让商太亮很吃惊。当时,石桥小学只有5个学生,3个上三年级,2个上一年级。三年级的学生不仅不会乘法口诀,而且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汉语拼音、汉字笔画等也是一窍不通。三年级如此,一年级就更不用说了。
商太亮急得睡不着觉。为了让孩子们跟上其他学校的进度,他首先做出了规范的课程表,开设包括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美术、体育等在内的所有课程。与此同时,利用一切时间给每个孩子补课。开始时,老师急,学生却不急。玩惯了的5个孩子对紧凑的教学方式很不适应,不时以“生病”等理由逃课。商太亮就不停地跟孩子们“斗智”,并经常上门家访。慢慢地,孩子们的态度转变了,5个孩子以大帮小,以小促大,在学习上开始你追我赶。
商太亮最担心的,就是由于地处偏远,孩子们的成长受到影响。
为了让学生接受外面的信息,商太亮经常带着他们到邻近的学校学习。其实说是邻近,也有32里的路程。从电视上看到城市的学校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商太亮也带领孩子们上起了手工课。乡村里没有现成的材料,一张废纸、一根木棍、取之不尽的柴火,都成了他们最好的手工原料。为了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每天清晨,商太亮都带着5个孩子跑步;课间,他和孩子们丢手绢、玩“老鹰捉小鸡”……
朝夕相处让师生6人难舍难离。有一次,商太亮老家有事需要他回去一趟,可5个学生堵在门口就是不让他走。孩子们哭着问:“老师,你是不是也不愿意教我们了,是不是走了就不回来了?”“孩子们,别哭,老师不会离开你们的”,待商太亮向孩子们说明情况后,孩子们才破涕为笑。
工夫不负有心人。在商太亮的努力下,2004年期末考试,石桥小学有两个科目位列全乡第一名,语文、数学位列学区第一名。按规定,六年级学生要到外校上学,2007年,2个四年级学生因成绩优秀,分别被县实验学校和乡直学校“特招”。
“看着石桥进步,我从心底里高兴”
在商太亮老师丰富而充实的教学活动背后,是近乎一贫如洗的生活。
他是一名民办教师。2004年到石桥小学教书时,工资只有350元。而远在170里外的阳信县农村,还有他的妻儿老小。工资微薄,生活拮据,商太亮省吃俭用,还在石桥小学的一角空地上开出一片小菜园,种上自己一年到头要吃的青菜。后来,他的妻子也来到石桥。白天,妻子到棉田打工;晚上,他们就到附近的河里抓小螃蟹卖钱。
商太亮老师的清贫和他对孩子们负责任的态度,石桥村老百姓及当地教育管理部门都看在眼里。村委会划出10亩地,给商太亮老师的妻子免费耕种;逢夏收、秋收时,村民们更是放下手中的活,无偿帮忙。2005年12月,无棣县教育局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将商太亮转成了正式在职教师。
让商太亮高兴的事还远不止这些。2007年,石桥村修上了柏油路,通上了自来水。2008年,县教育局从整合教育资源的目的出发,撤并了石桥小学,并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每天由“石桥学生专用车”接送孩子们上下学,商太亮也被调到了西小王乡大官小学。
对此,商太亮打心眼里高兴。“孩子们终于可以过上正常的学校生活了”,说这话时,他的嗓音不禁有些打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