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范围的危机当前,就业难成为高校最头疼的问题之一,“招生不利是速死,就业不好将猝死。”如何指导学生内外兼修,找份好工作成为高校当今最重要的任务。为此,各高校纷纷开设了就业指导课,成效如何?日前,记者在武汉市众多高校展开了调查。
选课学生比例不足二成
记者调查发现,武汉地区部分高校选修就业指导课的在校大学生不到两成。湖北大学统计数据显示,该校2009级毕业生人数为3240人,但参加就业指导课程选修的学生不到600人;当地一部属高校比例也大致相当,应届毕业生为8500人,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约为1200人;还有部分高校的选课生比例更低,仅占一成左右。
湖北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介绍,就业指导课进高校在湖北省已有近10年历史,目前全省本科院校均已开设此课。
据了解,省内高校开展的就业指导主要分三种:开设选修课,包括针对大一、大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针对大三、大四学生的求职技巧和职业发展,也有部分高校只在大三、大四开设求职指导类课程;开展职业咨询和职业测评,主要在第一批次录取的高校展开;开设求职讲座,如华中科技大学邀请知名校友开设的鹏程讲座、湖北大学邀请知名企业负责人讲如何成功就业的名企进校园活动等。
一位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称,接受就业指导的学生人数偏少,主要有三大原因:作为选修课,一个年级最多只能有150名学生报名;师资偏弱,照顾不到;课程内容比较粗放,授课形式相对呆板。
华中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曾浩表示,该校正力争使就业指导课变成必修课;湖北大学学工处副处长、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杜静表示,拟从今年起,使所有学生接受就业指导课程教育,助推学生就业。
三大门派竞逐就业指导课
“你已通过了我们面试,欢迎来我们公司工作。”“面试官”笑着与“应聘者”握手。这是发生在湖北大学4号楼507教室的一幕。授课者为该校化学化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林二友,150人的大教室内座无虚席。
面试设置了企业初级管理人员一职,由林二友担任主考官。8名“应聘者”向考官投递精心制作的简历后,进行简短的自我介绍,接受主考官考察。最后,该校材料与工程学院大二学生王志强从8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被“天鹅”油漆公司“录用”。林二友说:“模拟面试考查学生的仪态形象、语言表达、现场沟通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这门主要针对大三大四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旨在指导学生掌握求职过程中的技巧和心理。
让人意外的是,前来听课的学生中有近一半的人是大二学生。“我们现在就要未雨绸缪啊!”该校新闻专业大二学生李翌说,上回上课,就业指导课老师介绍如何制作简历,非常实用。他的笔记本上抄了满满两页。
同为大二的杨雪婷则表示自己想通过这个课程了解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将来如何择业。可这门课主要侧重求职,让她难免有些遗憾。
“上这课还是能学到一些实用的东西,就是课堂气氛偶尔比较沉闷。”李翌说,因为该课程是各个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授课,风格不统一也在所难免。
湖北大学课堂上出现的这种“模拟教学法”,在高校就业指导课中较为普遍,最早采用这种方式的是武汉理工大学雷五明教授,他也是湖北高校中最早开设就业指导课的教师之一。
雷五明介绍,就业指导课进高校约10年,开始是学院派教学,主要由学校人力资源等专业老师讲授,理论功底扎实,但缺少实践环节;后来一些社会机构瞄准就业培训市场,挤进高校,形成“江湖派”,他们擅长案例教学,但费用不菲,未能形成主流;后来一些高校尝试请用人单位带着明确的选人标准进场,形成实战派。“但目前,仍是学院派为主。”雷五明表示。
作为学院派的代表之一,武汉大学针对大三、大四在校本科生开设了毕业生就业指导课,一个学分、20个学时。在讲课形式上,毕业生就业指导课采用老师讲授与大家讨论相结合、课堂教授与专题报告及讲座相结合。课程内容包括中国现阶段的就业制度、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名企专家讲座、就业知识与技巧等。
学生反感“一锅煮”式的辅导课
李强(化名)是武汉一所部属重点高校法学院2009届毕业生,在武汉多家大型超市工作一阵后,目前准备律师资格考试。他说,大学4年,一些职业发展方面的知识几乎都来自身边同学和互联网,“如果有专家面对面指导就更好了”。
在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大学、武汉工程大学和多所高职院校,记者采访发现,几乎所有受访学生均表示,希望能获得职业规划与求职指导课程,近半数受访学生表示,特别希望听到用人单位来讲课。
“高中‘盲于’考大学;进校后‘茫(然)于’读大学;毕业后只能是‘忙于’找工作。”雷五明教授称,这是目前部分学生的发展现状,在就业危机下,就业指导尤为重要。
但据了解,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多是作为选修课,所有专业同学混在一起上课,不少学生反感地称其为“一锅煮”:受众不同,老师的授课缺少行业与专业针对性。
湖北大学新闻系2009届毕业生小田说,现在学生比较现实,如果老师讲的对自己找工作没有实实在在的用处,基本不会去听;华中科技大学大二学生钟声则表示,更愿听一些知名校友讲座,启发更多。湖北大学大二学生李翌说,自己在学校听了多场知名企业老总的讲座,从他们的创业经历中受到很多启发。
不少人求职还是跟着感觉走
周超是武汉某高校新闻专业大四学生,去年“十一”长假后开始找工作,目前已接触了十余家用人单位。一般情况下,他根据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找到对方单位地址,带着自己的简历、实习作品、获奖证书和英语四级证书的复印件直接上门。
周超说,刚开始时,到用人单位门口,总是苦于不知道如何介绍自己才能让对方感兴趣。从来没有上过学校就业指导课程的他说,没有技巧的时候,主要还是跟着感觉走,看临场发挥了。他说:“次数多了,慢慢也变得坦然了,心态平稳、反应迅速是最关键的。”
面试的机会多了,周超还注意到,与他竞争的很多应聘者常常因为紧张有点语无伦次,一句话该怎么表达让过来人看着“真是捏了一把汗”。
“面试时要注意着装,言谈举止要优雅。”蒋叶军是湖北大学历史文化专业大四学生,前不久成功地通过了湖南经视的面试。他感觉在学校参加了就业指导协会学到的一些东西,使他在面试时受益不少。他说,身边部分同学直到毕业对就业仍是“一头雾水”,更不用说职业生涯规划了。
“我那几个师姐超厉害!我找工作都是她们教的。”华中师范大学大四学生张丹说,她最近正忙着求职。“以前我和大四学生一起住,她们经常给我讲一些求职的故事,以过来人的身份指导我们如何去求职。”她说,现在自己也在指导师妹们,每次她们都好奇地问个不停。她感觉这种“草根版”的就业指导,多数时候来得更实用些。
要补充师资,更要提升实战经验
让刚上任不久的湖北大学学工处副处长、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杜静感到困惑的是,全校有1.2万名本科生,而整个就业指导中心只有5名工作人员,即使加上各院分管学工的副书记和学工干事,也不到50人,人手严重不足,而就业指导课又是选修课,课程设置又不够。
武汉理工大招生就业处副处长、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赵北平称,有些学校忙着组织招聘会发布信息,有些毕业生则将精力放在跑场子投简历上,“其实,学校最重要的是帮学生做好就业定位,把书本知识变成自我能力的提升,真才实干的员工,谁不想要?”
“缺乏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交流与沟通”,多数学生认为这是就业指导中存在的最大不足。
湖北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王建农表示,与高校其他课程不同的是,就业指导课是一门体验式课程,要求老师除有理论背景外,还应有实战经验,“特别需要用人单位人士参与”。
一部属高校学工处负责人直言不讳:学生在学校得到的就业指导大多是从课堂、讲座中来。但很多学生辅导员毕业前就确定留校工作,自身连找工作的经历也没有,就业指导理论化、书本化,缺乏实际的内容也在所难免。有时,学校也请企业家、成功校友来办就业方面的讲座,但是光从企业的角度讲,不一定符合学生的需要。
受政府派干部到基层挂职的启发,2007年华中科大启动“就业领航员计划”,选派任教就业指导课及承担就业咨询的就业辅导员,企业见习,逐步加深就业辅导员对企业的了解,避免就业指导纸上谈兵。 (通讯员 黄伟 本报记者 雷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