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众教育>大众教育新闻>大众教育重磅新闻

70%学生国学底子薄 大学生普遍"浮浅浮躁浮肿"

    大学生调研说“三浮”现象

  “ 现在的大学生,对科技知识有强烈追求,在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等大事件中,还充分展现了他们爱国情怀,这一点非常宝贵。但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三浮’ 现象——浮浅、浮躁、浮肿。”《新三字经》作者高占祥先生,日前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与大学生一同探讨高校道德教育新途径和方法时这样说。

  就此问题,我们对“三浮”现象进行了调查,发现——

  浮浅 70%学生国学底子薄

    忽视传统道德文化修养

  “你是否读过《三字经》、《论语》等中国传统经典著作?”对于这个问题,70%的同学选择“读过,但很少”;“从来没有读过这类书,不感兴趣”的占15%;“了解很多,基本全读过”的占10%。“听说过,但没读过”的学生占5%。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经典著作的认识,基本局限于课堂、教材,属于被动接受。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古文里很多都是在讲如何做人做事,但古代行为准则与现代的社会规范相差甚远,学来无用。

  很多大学生承认,校园里,大家热衷的是上网聊天,晒情感、晒最新款手机、晒打游戏的水平,的确显得比较浮浅。 每学期考试,都有作弊的学生被抓住。

  我们曾就“是否抄袭过论文?”做过调查,60%的同学表示,“会参考,但决不抄袭”;20%的同学表示,“抄过,但抄袭是不对的”;10%的同学表示,“抄过,大家都在抄,我也可以抄”。说明不少大学生对这个问题已经见怪不怪、不以为耻。

  浮躁 20%的同学平时听课不在意

  一些同学求职简历弄虚作假

  在所有课程中,专业课应该是学生最看重的,尽管如此,不少同学的态度依然令人担忧。

  对“是否明确专业方向或专业定位?(限大三大四答)”这一问题,50%的同学表示,“一般,大致清楚”;40%的同学表示,“不明确,不知道能干吗”;5%的同学认为,“非常明确”;还有5%的同学认为,“不明确,明确后也没有实际意义”。

  针对“如何准备期末考试?”这一问题,60%的同学表示,“平时听讲较好,笔记较充分,考前仍需大量背笔记”;20%的同学表示,“平时听讲不在意,笔记凌乱或很少,考前需狂背笔记、押题”;10%的同学表示,“平时听讲一般,笔记不足,考前需先补全笔记或复印别人笔记,大背特背”;5%的同学选择“平时好好听讲、做笔记,课后复习回顾时会查阅相关书籍,适当复习即可”;5%的同学选择“平时很少听,基本没有笔记,临时抱佛脚或‘另辟蹊径’”。

  一些学生不能沉下心来研究学问,把精力用在走捷径上,只要能混个好工作就行。除了考试作弊、论文抄袭,在求职简历上作假,也是不少大学生心照不宣的事情。有的班级,一半同学在求职简历上填写当过班长。有的甚至填写曾任学生会主席,尽管他都没有在学生会干过。还有的,没有实习过,却托人找关系弄来实习鉴定。搞社会调查,并不能深入到基层,几个人到一个地方走马观花半天,拉个横幅照几张相片,回来在网上下载一些相关内容,七拼八凑,一个报告就出来。而这些,却可以堂而皇之写在履历表上。

  浮肿 60%同学热衷考证

  80%的同学不能确定有一技之长

  高校教育中一个现象,就是“批量化复制人才”,大学生们对英语等级证书、司法考试、人力资源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趋之若鹜,有的同学甚至一考再考,手里有七八种资格证书,以求为就业增添砝码。

  调查显示,60%的同学“参加过其他热门证书的考试”,认为可以“有备无患,增加资本”,证书也是“个人能力的证明”。

  证书虽然多,但大学生们还是感觉心里没有底。对“觉得就业前自己能否有一技之长?(如英语口语、计算机技能等)”这一问题,80%的同学选择“不能确定”。

  一个大四的同学说,现在很多大学生在校园里学的内容并能不完全运用到工作岗位中,求职时非常尴尬,这是大多数同学被迫参加各种考证的原因之一。(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大学生记者 杨月 胡姹)

杨凯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匿名发表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鲁ICP证:0001000号 经营许可证:鲁B2-20061030号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 Rese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