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05 17:44:00 作者: 来源:中国新闻网
曾几何时,拥有一张来自大洋彼岸的“洋文凭”是国内莘莘学子追逐的美梦,学成归来的他们总能受到 “众星捧月”的待遇。然而,近日发布关于海归求职力的最新调研报告显示, 68.17%海归对于月薪的期待在3000元至8000元,超七成企业人事经理 (HR)或者管理人士表示不会优先录用海归。其中, 42.2%的HR认为海归 “好高骛远”, 33.4%觉得他们容易跳槽不稳定, 20.7%感觉海归有些盲目自信。
据了解,随着我国留学人口数量的激增,海归不再像以前那么 “香饽饽”,甚至还有一些海归挣扎在就业门外,为找工作而奔波。当 “海归”这一曾经被艳羡的身份逐渐褪去光环,他们也在逐渐调整心态以适应新的职场形势。
海归起薪优势减弱
教育部数据显示, 2008年,我国回国的海归人员有5万人左右, 2009年回国海归人数突破10万人, 2010年回国海归人员达到13.48万人, 2011年回国海归人数上升至18.62万。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海归国之一,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海归潮导致海归回国就业形势骤紧。
根据调查显示, 30.38%的海归青睐外资企业, 9.31%的回国就业者会选择国企,有20.44%的海归不在乎工作单位的性质,情愿随遇而安。报告还显示,68.17%的海归对于月薪的期待在3000元至8000元,期望月薪在8000元至1.2万元的海归占16.31%,期望月薪在1.2万元以上的海归占11.58%。从这些数据来看,海归的薪酬期望值已逐渐趋于 “理性”。
尽管很多海归在薪资要求、工作期望上已经不断地表露出 “妥协”的态度,但许多本土中小企业却仍以 “小庙请不起大神仙”为由将海归拒之门外。 “同样的工作,如果我请一个普通的大学生都能做,我为什么要花高薪来请一个海归呢?”这成为许多企业主的共同心声。海归 “屈尊”,企业却仍“无意”,从 “待价而沽”不得不 “折价出售”。
对于近年来海归 “身价大跌”的现象,职业规划师洪向阳总结了三点原因:第一,市场理性了,用人单位开始客观地看待海归能带来的实际价值,而一般海归所带来的价值与国内毕业生的价值并没显著差异;第二,留学的普及使海归贬值了,从原来的精英留学变成了一般大众都能申请留学,海归从奇货可居变成了唾手可得;第三,海归降级了,早期的海归多是国外读研读博,现在演变成到国外读本科读专科甚至读高中。
据记者了解,企业的薪酬方案主要是根据岗位而设定的,从数据上看不出海归在薪酬上享有特别待遇。洪向阳分析说: “薪资是个人在职场的商业价值体现。所谓海归,无非就是在海外求学再归国发展的人才,他们与国内毕业生唯一的区别只是海外的学习经验,其他并无特别。所以本质上都是求职者,求职者的薪资就要符合价值一致原则。” 而锐仕方达人力资源顾问有限公司首席运营总监黄小平直言: “大部分的企业对海归和非海归没有什么区别对待,最关键的是要看你能为企业创造什么价值,你能做什么,你的能力值多少薪水。同样的岗位,不管你是从哪里来的人,也不管你是不是名校毕业的,最关键的是你能创造多少价值。”
黄小平进一步说: “应届海归,在海外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海归,回国后和国内的普通本科毕业生处在同一个求职竞争阶段,3000元起薪符合目前中国的就业行情。”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