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08 17:52:00 作者:唐珩 郑莹莹 来源:羊城晚报
小档案
谢易男,出生于广东广州,6岁随父母移民美国,现在哈佛攻读国际关系专业。本次回国是为了准备自己的论文。
今年5月,一个名叫“加码”(www.zaamma.com)的网站在有留学意向的中国学生中突然红了起来。“加码”网站为中国学生提供美国大学的免费资讯,且是中文网站,这让有意留学的中国学生及家长不再受制于中介,能够在网站上查找自己想要的美国大学资料,并且可以得到大学招生的资讯。
上周六,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加码”网站的创办者之一———正在哈佛就读大三的华裔女孩谢易男。她介绍,去年回国给大学生做讲座时收到很多家长、学生的咨询,给了她创办“加码”的动力。
关于“加码”网站
为中国家庭免费提供美国高校资讯
羊城晚报:怎么想起来要创办这样一个网站?
谢易男:去年我申请了到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做实习,在实习工作中,我经常参加教育交流活动,会在中学和大学做互动和演讲,包括关于美国教育、大学申请和我的学生见闻。我的其中一部分工作是帮助留学生申请的———包括教学生如何拿到签证、去了美国后要注意哪些事情等。
回国后,我发现中国学生很用功,他们考不上美国的大学,可能是因为对美国的申请过程和学校要求不了解,并不是学生的素质问题。因此我有了办个中文网站,为中国学生提供美国高校免费资讯的想法。
和我合伙创办“加码”的是哈佛经济学博士丹·纳德勒,他每年都会收集大量关于美国高校的材料用于研究,包括了对美国中学教师评估、美国不同大学某个方面的研究。现在“加码”的数据来源分为三部分:美国大学自己提供的数据,美国联邦教育局每年公开的信息,研究所内部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丹·纳德勒近年来的研究成果。
拟开辟学生个人档案平台
羊城晚报:有了资料支撑,网站建立应该很顺利吧?
谢易男:开始想创立“加码”网站是在去年年底放寒假的时候。那段时间,我和丹·纳德勒做了很多研究。今年2月,我们开始联合翻译志愿者和教育研究志愿者落实。一开始就遇到了很多技术问题,我们联系了麻省理工学院电子科技专业的学生帮忙解决。
今年3月,网站初步做成。我们把网站给中国高校的学生看,收集反馈意见。5月初,网站正式对外开放。到现在刚刚好3个月,有来自超过200个城市的用户浏览过我们的网站。
羊城晚报:网站维护需要资金,有没有想过将网站做成营利性的?
谢易男:目前网站是非营利性的,信息免费公开。网站的价值在于让学生更好地对比不同的学校,看到每个学校基本的档案。接下来,我们会和中国的国际中学,也包括一些民办、公办中学合作。
我们希望网站能做成一个平台,学生自己建立一个小档案,内容包括SAT成绩、自我介绍、兴趣爱好等。美国的大学可以在平台上按照自己所需要的特点选择学生。这种个人定制服务也许会收费。
羊城晚报:美国有一个名叫Zinch的网站,和“加码”有类似之处,“加码”是否会做些什么以和它区别开来?
谢易男:刚才说到,以后会开辟个人档案平台。但现在首先是要把网站做得更完美。我比较看中博客。我们在邀请中国留学生写自己在美国的留学故事,与国内学生分享。
Zinch网站更多的是为学生做档案服务,以及对学生进行评估。我们希望以后“加码”能直接让美国大学和中国学生接轨,这个过程完全在网站上完成,而不需人为干预。
前50的大学对中介有所保留
羊城晚报:在中国有许多为留学生服务的中介机构,美国的大学是如何看待这些机构的?
谢易男:在美国的大学里,22%-25%的国际学生来自中国。随着中国生源越来越多,美国高校面临一个问题:因为近年来留学中介的“包装”,一线学校很难评估学生的真实成绩和真实情况。去年我看过几个学生的个人介绍,语言都差不多,只是改了个别字。有的学生提供的推荐信也是假的。所以美国大学对中国学生越来越有保留。
这次回中国,我也和一些大型中介公司谈过,了解他们的市场和客户。有些中介会直接和大学合作,可是,他们一般没可能和美国前五十名的大学合作,因为这些大学对中介有所保留。
羊城晚报:谈谈你们的团队吧。
谢易男:我负责和中国学校、学生联系,丹·纳德勒负责美国高校的信息搜集。我们有和麻省理工的学生合作,网站有时候还需要一些学生翻译资料和整合,我会找中国大学的学生帮忙。现在,我们正在找投资方。
关于哈佛生活
确实有“24小时图书馆”
羊城晚报:作为一名哈佛学生,有没有看过那张在网上流传很广的,半夜四点钟很多人在图书馆挑灯夜战的图片?真的会有这种情况吗?
谢易男:哈哈,这张图我看过。不过这种情况一般是考前一个星期才会出现。哈佛确实有一个24小时开放的本科图书馆。有时候贪玩,也会赶到两天前开始做报告什么的。哈佛的学生,一般社会能力比较强,觉得课内课外学到的东西同样重要。大一到大三我去过不同的国家(韩国、新加坡、以色列、巴勒斯坦等)做学术交流。大一大二,我还在学生杂志《哈佛国际回顾》做专栏编辑。
羊城晚报:你在哈佛有没有来自中国的同学,他们给你的感觉会不会不一样?
谢易男:中国学生刚来的时候,会觉得思维方式不太一样,但毕竟是年轻人,会很快适应的。
实行“先听课再选课”
羊城晚报:在哈佛,学生是怎么选课的?如果遇到不喜欢的老师,可以换吗?
谢易男:其实不存在遇到不喜欢的老师。每个学期第一周是哈佛的“shopping week”,我们可以自由去听学校任何一门自己感兴趣的课。一个星期之后上交自己的选课时间表。
当然,学校也有一些教授特别受欢迎。当报名人数远超课堂能容纳的量时,需要抽签决定。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学校每年有近3000门课供选,需要抽签的不过20-30门。在开学后第五周之前,学生可以选择加/减一门课,每个学生每学期最多可以选五门课。
可随时打断教授讲课
羊城晚报:给我们讲讲哈佛的课堂吧。平时上课真的可以随时打断教授讲课吗?
谢易男:是啊,哈哈。而且这导致了我第一次在中国做讲座时出糗。在美国,课堂上教授讲课的时间不长,更多时候是大家讨论。教师其实更多的是指导的角色,而不是主讲。而我第一次在国内做讲座,他们给我两个小时,我准备的内容很快就讲完了。然后我问问题也没人回答。刚开始互动的时候根本没人理,直到最后几分钟,问题才慢慢多起来。
羊城晚报:在哈佛读书,学习压力大么?
谢易男:在美国,小学初中我们更多的时间用在玩上面,高中的时候,为了能考上好的大学压力会多一点,上大学之后反而更紧张———作业多,任务重。
在美国大学,本科毕业拿到学士学位一般要超过四年,因为很多学生选择在中间休学一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学校也鼓励学生到不同地方实习。我在高中的时候就到加州州议员的办公室实习,在暑假的时候到德国做交换生,住在德国人的家里,可以体会不同国家的文化,也很能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我后来在大学选读国际关系专业,就是从那次德国之行开始感兴趣的。
我觉得美国高校比中国要开放。比如宿舍,同一层楼是男女混住的。有些大学也会有吸毒、整天开派对的现象。我觉得要看学生的自控能力。
羊城晚报:目前国内有很多游学团,到美国的高校参观,你觉得有必要吗?
谢易男:个人觉得没必要。我在报考哈佛前,也没去过哈佛校园。不过,我生长在美国,对美国的学习氛围很了解。如果游学是为了体验氛围,还是可以考虑的。
唐珩、郑莹莹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