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01 09:46:00 作者: 来源:中青在线
讲述人:耿然
生日:1992年11月4日
星座:天蝎座
座右铭:Storms make trees take deeper roots.
最喜欢的歌手:仓木麻衣
最喜欢的一本书:《海底两万里》
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后天》
最喜欢去的地方:海边
被录取的学校:宾夕法尼亚大学
想对读者说的一句话:对未来负责,一切决定于自己。
她聪明,奥数对她来说一点都不难,北京数学竞赛她是第一名。
她优秀,曾作为北京市代表,参加第一届中国青年营活动。
她生活丰富,擅长舞蹈;热爱cosplay和收集动漫手办,五年如一日。
她曾到日本交流,去美国参加全球青少年的领袖论坛,感受世界的博大。
她不怕困难,成功组织22校联合校园歌手大赛。
她有最民主最认真最有爱的父母。
她专注,从不会半途而弃,她进入了连美国学生都望而生畏的宾大医学院。
她叫耿然,最想去的地方是海边,如今,地球对面的太平洋就在她眼前!
细节决定成败
人生的白纸全凭自己的笔去描绘,每个人都用自己的经历填写人生价值的档案。回头看看我的高中,才发现我们的生活原本有很多选择,人生的大幕会随时拉开,关键在于你要选择站出来还是逃避。
我不愿意放弃摆在自己面前的机会,所以在看到我的简历时,别人常用“丰富”来形容我的高中生活。既要准备那么多的考试,又尽可能地参加各种活动,虽然累,却感觉非常充实。我从中获得的阅历积累,也是最宝贵的财富,也是申请美国高校过程中最关键的内容。我的班主任说,我很神奇的一点是,即使揽了很多事,看起来手忙脚乱,最终总是完美地把每件事做好。
高一时,我是学生会外联部部长。对于学生会工作,我花精力最多的是22校联合校园歌手大赛。最初组织的时候并不是很轻松。首先,学校数目比较多;其次,我们的赛区比较混乱,学校推荐的歌手迟迟选不出来,有些学校校方也并不支持我们的活动,甚至导致很多学校联合退出的状况。最后我们不得不运用了签署协议的强制手段。对于这项活动,现在回想起来,这些困难根本不算什么,更耗费时间、更让我们无从下手的,是无数琐碎的细节:卖票、节目安排等。很多大的困难分析下去,就是一些小的疏忽造成的。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对细节的把握不仅在活动中,在生活的各方面都是极其重要的。
行走中了解世界
高二时学校有个去日本的学生交流活动,主要是参观当地的学校、民俗馆、科技馆,听讲座,并进行一些民俗交流。住在日本的同学家里,体验一下日本学生的生活。
当时我寄宿家庭的孩子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女生,在她家住的时候,首先就感觉到之前的培训内容还是很有作用的。比如培训的时候说到晚上日本人习惯泡澡,一家人用一盆水。客人必须要把身体洗干净了再去泡,而且千万不能放水,或者在浴缸里搓澡。很多生活细节经过这样的培训后,就无须通过不断犯错误再了解。充分的前期工作让我更好地利用短暂的交流机会体会他们的生活。
在和日本同龄学生的接触中,我发现他们和中国中学生很不一样,和西方国家的非独生子女也不同。我寄宿家庭的那个女生有一个哥哥。我本以为她是老小,所以会任性一些,因为哥哥总是会向着妹妹。但她不同,常常为父母去分担一些家务,减轻父母的负担。因为她是女生,所以比哥哥更有义务,这大概也是日本家庭中传统的观念。
对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印象,如果间接获得,总是会有误区。原先我看日本的动漫比较多,大家议论的时候也会说到,日本人吃饭之前双手扣在胸前说“我要开吃了”,饭后同样的动作说“我吃饱了”。所以我总认为日本人的生活很麻烦,各种各样的礼节会降低他们的生活效率。但真正进入日本人的家庭,才明白那种古代发展来的礼节在当今的社会早已经很大程度地退化,只不过在动漫中,以及我们的闲谈中,把它夸大了。我从未听到我的日本朋友说一句“开吃了”,而饭后也只是关门前小声地带一句“我饱了”,甚至没有人能听得到。这种礼节,不再表现在外,而是已经成为遗留在人们心中的痕迹了。这样不同的感受,只有亲身经历才会更加真实。
全球青少年领袖论坛是我高二暑假的时候赴美参加的。原本我预料当中参加这个论坛的可能会有很多欧洲人,但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其实中东和非洲人是最多的。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我对那部分文化的了解几乎是零,这为我的美国之行增添了很多神秘性,同时也增加了我的担忧。美国人、欧洲人、非洲人、中东人,很多国家的人母语都是英语,即使不是,也有词语和运用的共通之处。这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除了我常听的美音、英音以外,其他的口音都让我的大脑根本无法处理。而对于大部分英语为母语的同伴,那就简单得像我们听东北话一样了。我们组有一个中东的男生,人长得逗,说话也逗,而且几乎每句话都有爆料,当然这是我猜的,因为别人都在笑,但是我确实听不懂他的口音,更不懂他怎么能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还能说得那么快。
即便如此,最开始我仍是避免和中国人扎堆,尽量抓住机会和各个国家的人交流,但几天之后就会有很强烈的说汉语的欲望。这是我第一次感到没有归属感。因为有文化上的隔阂,我们可以谈得顺利,但很难谈得投机,经常只是一问一答,像座谈会一般,很无聊。这样持续了有三四天。但偶然有一个机会,和几个中国朋友一起吃饭,那种心灵相通的温馨,失去后又回来的归属感,让我更加明白了文化认同的意义。交流、锻炼固然重要,但是,心终究会停留在自己生长的那片土地。
不论是在美国、日本,还是在去过5次的香港,身处一座陌生的城市,我最爱的就是一种在路上的感觉。尤其是在香港,最开始坐地铁,后来开始坐更加复杂的大巴,然后步行、认路,似乎在用自己的身心去慢慢熟悉这座城市。在不断的探索中,能够感觉到自己的适应能力在提高。其实那是一个用身心去品味一座城市的过程,慢慢地发现她的点滴,并且品味她的每一丝动感。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不熟悉的地方,各有各的生活特质,这种特质流露出的那种不同城市对生活不同的热情,也会让你感到激情无限。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