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中心 > 自考

2010年10月自考大学语文诗词考点汇总

2010-10-21 16:34:00    作者:   来源:帮考网  

关键词: 自考试题 诗人 表现手法 诗词 五言古诗
[提要] 上片借景抒情,通过描绘雄伟壮阔、啊娜多姿的北方雪景,来抒发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下片则直抒胸臆,借评说古代英雄人物的功过得失,并畅想今日情景,来表达诗人改造旧中国、创造新中国的雄伟理想。

  一、单元内容概要

  本单元要求考生背诵20首诗词,并掌握基本抒情方法(写景抒情、叙事抒情、描绘人物举动抒情)和表现手法(比喻、象征、夸张、用典)。

  学习诗词单元,应当认知以下几种基本抒情方法:

  1、直接抒情,即不假外物、不加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典型的例子如《诗经》中的“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和《琴歌》中的“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等等。教材中的典型如: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和李煜《虞美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前者以自己不请世事艰难抒发报国无门的悲愤,后者以往事不堪回首坦陈亡国的痛楚。

  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或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它分如下几类:

  (1)写景抒情,最为常见,往往要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融情于景。如柳永《望海潮》着力铺写景物,“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却分明流动着作者的惊喜。陶渊明《归国田居》中“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巅”几句,不仅是对质朴宁静田园风光的写照,也包盛了诗人脱离官场污浊、重归自然生活的悠然自得之情。

  二是借景寄托。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巴山夜雨涨秋池”抓住秋雨特征以借景抒情;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客合青青柳色新”既是实景实绘,又因折柳送别的传统风习象征着一次新的离别在即,满含依依不舍之情;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这篇以春草关合人情,借凄凄春草抒凄凄别值。

  三是缘情写景。如辛弃疾《水龙吟》写山“献愁供恨”,显然是作者将自己深沉的家国之思和复国无望之情移入了客观事物;刘禹锡《乌衣巷》写曾是热闹繁华如今却荒凉冷落的乌衣巷,就凝注着诗人沧海桑田的感慨。

  四是因情造景。如杜牧《江南春》即将风和日丽之景、烟雨迷蒙之景、江南大地千里范围之景统摄到一幅画面之中进行高度艺术概括,暗示人们:信佛无益于治国安民。

  (2)叙事抒情。如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通过杨抬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表达作者的崇敬心倩。

  (3)描绘人物举动抒情。如李清照《武陵春》“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和辛弃疾《水龙吟》“把吴构看了,栏于拍遍”等诗句。

  学习诗词,还应把握以下几种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1、比喻。如们渊明《归国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比喻自己对摆脱羁绊、重归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2、夸张。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无纤尘”、王昌龄《出塞》“万里长征人未还”等诗句。

  3、象征。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浮云蔽日”象征群小包围皇帝,蔽其视听;苏轼《水调歌头》以月之“阴晴圆缺”象征人之“悲欢离合”。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以“柳色新”象征离别,“柳”的意象是具体的,而作为其对应物的“离别”则隐含不露。

  4、用典,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如辛弃疾(水龙吟)下片就连用了张翰、刘备、桓温三个典故。

  学习本单元,还应掌握有关诗词体裁的一些常识:

  1、以句式分,有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等。

  2、以体裁分,有楚辞体、乐府体、歌行体、律体等。

  3、近体诗,是唐宋以来流行的、形成于唐代的一种格律诗体,它在平仄、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它主要分为:

  (1)绝句,包括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言者称五绝,每句七言者称七绝。如《出塞》、《送元二使安西》、《枫桥夜泊》、《乌衣巷》、《江南春》、《夜雨寄北》都是七绝。

  (2)律诗,包括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五言者称五律,每句七言者称七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五律,《蜀相《书愤》为七律。

  4、古体诗,与近体诗的讲究声律相对而言的,而不以创作时间而定。唐宋以来的诗人也多作古体诗。如《迢迢牵牛星》、《归国田居》、《春江花月夜》、《游子吟》等。

  5、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调或词牌,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水龙吟》等。词的篇幅长短不一,差异颇大。沿用至今的有小令(59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通常把双调词的第一段称为上片、前阙或上阙,把第二段称为下片、后阙或下阙。

孙海燕

editor

更多

相关阅读

 

 

> 进入微博< 热点图片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