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11 10:38:00 作者: 来源:环球网校
“限塑”三年,效果如何?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的年使用量减少240亿个以上,超市、商场的塑料购物袋使用量普遍减少2/3以上。
从数字上看,“限塑”效果明显。但这与人们的实际感观有些差距:比如生产超薄塑料袋的小作坊,生意仍然红红火火;在农贸市场、早点摊位等,从业者仍然大大方方地免费提供超薄塑料袋;在大街上,随处可见提着超薄塑料袋的消费者;在垃圾站、城郊野外,塑料袋仍然到处飘飞……
为什么会有如此反差?如何将“限塑”进行到底?
①禁薄:为什么陷入冰火两重天
在我国,由于超薄塑料购物袋使用量最大,而且容易破损、不能重复利用,大多随意丢弃,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从2008年6月1日起,我国禁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并要求有偿使用塑料购物袋。
然而,“禁薄”却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结果:在大型商场、连锁超市等,“禁薄”效果较好;而在农贸市场等,超薄塑料袋却屡禁不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
在河北省某县——一个为北京提供超薄塑料袋的主要生产基地,一家塑料小作坊的营销人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企业生产一个5丝(1丝=0.01毫米)厚的合格塑料袋要5分钱,给批发商的出厂价是7分钱,而批发商卖给北京超市的价格是1毛多钱,那么超市的零售商通常能卖到2毛钱。对于超市的零售商来说,卖一个合格的塑料袋可以获得约1毛钱的利润,当然愿意有偿提供,而且到超市购物的许多中高端消费者也能接受。然而,如果超市的零售商卖一个2丝厚的超薄塑料袋(造假),虽然生产成本只要约两分钱,也只能卖1毛多钱,利润同样是1毛钱左右,但由于市场监管较严,因此要冒造假和违禁的双重风险,有必要这样干吗?如果提供免费的超薄塑料袋,自己不仅赚不到钱,还要冒违禁的风险,谁会干这种傻事。“因此,超市的零售商有偿提供合格塑料袋的综合成本最低,获利最高,这是首选。”
“而在农贸市场,一个零售商同样想赚取这1毛钱的利润,但却赚不了,为什么?这是因为别的零售商和消费者都不让他赚。”这位营销人员说,比如农贸市场有3位零售商,由于市场监管不力,可以分别提供2毛钱一个的合格塑料袋、1毛多钱一个的超薄塑料袋、免费的超薄塑料袋,那么为了5分钱也会讨价还价的中低端消费者会如何选择?无疑,肯定会选择免费的超薄塑料袋,最后将所有有偿塑料袋淘汰掉。
因此,要杜绝超薄塑料袋,前提条件是要有严格的市场监管。然而,为什么商场、超市的管理者能够做到,而农贸市场的却做不到,或者是不愿意去做?“一般来说,商场、超市对所进商品的质量要求较高,检查较严,本身有一套监管制度;而农贸市场等对商品的质量要求相对较低,几乎没有专职的检查人员,也没有形成相关的监管制度,如何与‘限塑’要求对接?”一位业内人士说,此外,生产超薄塑料袋的小作坊几乎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源头堵不住,自然也给农贸市场的零售商提供了免费供应塑料袋的有利条件。
“从系统工程的角度看,禁用超薄塑料袋,要从生产、流通、消费三个环节入手。”中国塑协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翁云宣说,首先,要强化地方政府的职责意识,坚决取缔生产超薄塑料袋的小作坊;其次,对于使用超薄塑料袋最为普遍的集贸市场,应该明确监管责任。此外,消费者也应自觉抵制超薄塑料袋,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