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中心 > 公务员

从三大变革看2011年国家公务员招录

2010-10-11 16:40:00    作者:   来源:华图  

    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国家公务员招录工作作为人才选拔的重要环节可谓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中之重。简单而言,2011年国家公务员招录工作呈现“基层比例继续提高、定向考录村官、工人农民可报考”三大特征。这三大特征虽在今年得以继续完善,但却乃是对往年招录工作的总结,对国家“以人为本、因事录用、人才强国”政策的贯彻和实施。

一、2010年国家公务员招录工作的总结

(一)竞争激烈,但各系统的竞争比例差距缩小

2010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录公务员报考并通过资格审查人数约为144.3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7.5%;参加公共科目笔试人数约为92.7万人,与实际录用数的比例为59:1。

12010年整体报考情况表

单位分类

招考人数

报名合格

人数

竞争

比例

2009年竞争比例

中央党群机关

209

45398

2171

2561

中央党群机关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

101

20214

2001

2071

中央党群机关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

61

10448

1711

2661

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及其直属机构

11764

1027120

871

821

国务院系统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

3244

233525

711

641

其他单位

614

23995

391

271

总计

15993

1468394

951

771

22008-2010三年报考比例分析表

 

从整体报考情况来看,中央党群机关毫无疑问是2010竞争最激烈的系统。值得注意的是,与2009年各系统的竞争比例数据相比较可以发现:2010年各系统的最高竞争比例和最低竞争比例的差距缩小了。这也与当年的招录政策有关,2010年的招录政策根据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加大从基层和生产一线考录公务员的力度,招考政策进一步向基层和艰苦边远职位倾斜。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要求,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用于招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应达到70%以上;对招考人数较多和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各种项目计划的部门,要求拿出一定职位招考适当数量的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项目的人员;对招考职位所需要的基层工作经历进行了重新界定。这些措施,将确保高素质的基层工作经历人员录用到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

 

(二)政策导向下的最冷与最热职位

32010年竞争最激烈的十大职位

部门代码

部门

名称

用人

司局

职位名称

计划数

合格人数

竞争比例

107

科学技术部

国际合作司

欧洲处主任科员以下

1

4080

40801

537

厦门海关

厦门地区隶属海关办事处

现场监管

4

12822

32051

924

中国科协

学会学术部

期刊出版处主任科员以下

1

2929

29291

343

山东省国家税务局

枣庄市市区国家税务局

办公室科员

1

2768

27681

509

大连海关

丹东海关

监管工作

1

2549

25491

110

公安部

地方公安系统

科员

1

2365

23651

594

乌鲁木齐海关

喀什海关

监管查验

2

4457

22281

126

文化部

人事司

干部处科员

1

2153

21531

502

天津海关

隶属武清海关

监管

7

15025

21461

355

陕西省国家税务局

西安市阎良区国家税务局

基层分局科员

1

2114

21141

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人数最多的职位仍然是,限制条件较少的的职位。尽管每年的最热职位都会发生变化,但其中一个共同点是,报考资格条件限制少、门槛低、待遇好。比如2010年的最热职位——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司欧洲处,在专业、政治面貌、基层工作年限、相关工作经历等方面都没有作出限制,仅要求硕士以上学历学位和大学英语六级合格。

国税和海关系统仍然是传统的热门系统,竞争最激烈的十大职位中,海关占四席,国税占两席。不难看出2010十大热门职位中,中央机关占四席,地方占六席,而2009年则为中央六席地方四席,可见2009年招录政策中对有基层工作经验人才的政策倾斜起了明显的作用。

孙海燕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Baidu

 

> 进入微博< 热点图片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