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中心 > 高考 > 高考头条一

中国高考制度下的常态 五味杂陈说“复读”

2011-09-16 09:34:00    作者:   来源:人民日报  

关键词: 复读班 高考复读 复读学校 复读生 高考招生
[提要]     在一些省份,普通高中办复读班、收复读生,将优秀师资配置过去提高升学率,这样的现象并不鲜见。不管是苏南还是苏北,普通高中校长和老师都反映,复读学生不能进公办普通高中,而是进入社会办的补习学校。

  有了高考,就有了复读。复读是中国高考制度下的一种常态,但如今的复读已有了本质变化,不是学生没学上,而是他们希望上更好的大学——

  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咨询会上,大量复读学校也前来摆台拉生源。周 超摄(人民图片)

  山东省滨州市的一对父子王宝峰、王旭东同堂复读备战高考。王宝峰一直怀着进入美术学院的梦想,几次放弃已考取的高校,今年,三次复读后终于如愿以偿。儿子受他影响,经过放弃和复读,终于进入心仪学校。

  1.

  质的变化

  不是没学上 而是上好学

  新学期开学,江苏各类补习学校门前又是一派热闹景象,一批心情复杂的“高四生”默然走进大门。虽然与前些年相比,江苏不少补习学校门前已稍显冷落,但当质量较高的补习学校依然门庭若市,当复读景象又一年在人们面前呈现,无奈、黯然、淡定、希冀……人们的心中不免五味杂陈。

  办学规模位居江苏高复培训校前列的泰州姜堰市某培训学校负责人介绍,学校今年新入学的1300多名学生中,达到三本分数线的理科生在半数左右,文科生在四成左右,达到一本分数线的学生也有不少,“这些学生是因为不满意录取的学校而选择复读的”。

  据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发布的数字,2011年高招,江苏共录取考生417760人,其中统招录取410859人,示范性高职院校自主单独招生录取5122人,高考录取率达83.6%,创历史新高。江苏的教师和家长们多数承认这样的情况:“高中毕业生不愁没大学上!”

  江苏的学生不愁没大学上,有三个原因:一是高考招生规模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二是由于人口结构出现的生源减少趋势已很明朗;三是助学制度可保障贫困家庭子女不致因贫失学,从而一圆寒门子弟的上学梦。

  招生数量的保证,可以从江苏今年实行的高职院校注册入学改革略见一斑。2011年,江苏省开始在部分高职院校进行注册入学改革试点,26所高职院校不设统一省控线,由校方自行设定录取要求。注册招生院校的招生计划31345人,经过三轮注册和确认,最后录取考生25580人,尚有近6000个计划名额空了下来。据统计,参加注册入学试点的26所高校中,全部完成计划的只有11所,其他未完成计划的15所学校中,有3所招生人数不到半数。

  为什么学生放着大学不愿上?原因看起来很简单,因为这些学校不能满足他们的升学理想。如果说富庶的苏南在教育资源、经济条件上,使高三毕业生选择复读有了底气,那么在相对欠发达的苏北地区,学生为何也轻易放弃当年入学?在徐州邳州市运河中学任教多年的陈老师介绍,毕业生中每年复读的学生占到总数的百分之十几,数量不算少,但是,“真正的差生复读的很少,主要是平时学业比较好的学生,这些孩子们就是不甘心,认为自己可以考得更好,上更好的大学。”

  “不是没学上,而是上好学”,在这个质的变化后面,这些年,江苏复读学生的数量下降了很多。南京市江宁高中每年毕业1100多人,据江宁高中副校长张发新介绍,选择复读的也就二三十人。在南京市较为偏远的高淳县,湖滨高中校长夏季云介绍,复读的学生占比不到5%。在运河中学,虽然有百分之十几的复读率,但陈老师坦承,近年来选择复读的学生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

孙海燕

editor

相关阅读

 

 

> 进入微博<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