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08 14:15: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生活日报
对于考生而言,孙中山先生的这句话难易适中,既可以有理论深度,也可以联系身边实际,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同时,这道题目在今年的各省作文题中,也不失为上乘之选。
逆境中的奋斗
题目中的这句话出自《孙中山全集》第3卷第74页,原文为《致邓泽如及南洋国民党人函》。文章写于“二次革命”失败后,当时革命党人的处境十分艰难,国内的力量惨遭摧残,流亡国外的则连生计都难以维持。不少人产生了悲观失望的情绪,有的人对革命前途抱有怀疑。针对这些情况,孙中山一方面积极设法在海外华侨中筹集资金,接济同志,一方面用革命党人反清革命百折不挠、屡仆屡起的奋斗史激励大家。孙中山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和对形势敏锐的洞察,振奋了革命党人的士气。因此,考生可从逆境、奋斗、百折不挠几个关键词中选择一定的角度入手。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孙中山先生的文化心理主要是一种强烈的入世态度,激烈的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即当他认定一个社会政治理想,抱定一个社会政治革命的目标后,就是矢志不渝、义无反顾,毫不因为曲折、风险而动摇。这是对中国历史上积极入世的士大夫文化心态的一种承继,即为求“治国平天下”、“上下而求索”、“虽九死而不悔”,同时又摈弃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消极面。由此出发,考生应在作答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至于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最重要的表现形态,便是对于本人独立人格的维护和把握,即认定自己作为祖国的未来,应为社会尽更大的责任。
善长恶消,坚持真理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为代表的反动势力喧嚣一时,作为伟大革命家的孙中山却十分清醒:他要求人们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表面看上去是弱了,可本质上是革命队伍经受了锻炼,是强了。孙中山引导人们要从世界潮流看,从善长恶消的规律看,从全国各地人民群众的觉悟和奋起状况看,这样就能触及到事情的本质了。历史的发展证实了孙中山先生的预见,在他逝世之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他的未竟之志,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并且继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建成了初步繁荣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考生还应认识到坚持真理、正义的重要性,而且由表及里认清事物发展规律、看到事物的本质。再由此引申到自身的经历和社会现实,认识到困难是暂时的、未来是光明的,则能显出考生较高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据红珊瑚的个人空间)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