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届生分享:高三寒假如何高效利用时间?
了,以上仅仅是理性的分析,在我们实际的复习当中,不可能列出一个约束条件和一个效用函数,然后算出每门课应该学习多久。当你觉得某一门课你学得不好可能影响总体成绩的时候,不要犹豫,把时间多分配给弱势学科。
高三寒假是一个学习、“充电”的黄金时期,但是,怎么分配这样一段学习时间才能达到“黄金分割”的效果?才能让效率得到最大化的同时也收获到效果最大值?这些难题也曾经让我非常烦恼,毕竟在那段时间我们得面对各种迎面而来的“诱惑”,在能够静心之后值得庆幸的是,我很好地处理了这些问题,为我的完美假期复习档划上圆满的句号。
首先要确定的是,高考对我们进行考核的最终标准是什么?面对高考,我们究竟是面对一种“短板效应”还是“累加效应”?显然,高考考查的是我们的综合能力,最后最重要的标准是我们的总分,而不是某一门课的成绩。所以,我个人是反对一门心思只想办法提高某一门课成绩的这种做法的。那么,相应的,在寒假复习时,我们应该树立的目标也是让自己的整体学习效果得到最大化,而不是让某一门课获得明显的进步(如果能同时做到这一点的话会更好)。因此,我们必须统筹兼顾,在各门课程上合理地分配时间。
寒假的时间就是一个月,去掉休息和娱乐,留下的就更有限了,而要复习巩固的课程又那么多,面对这难以取舍的局面,合理分配时间谈何容易?特别是当你感到在某一门课程上进步困难的时候,往往更加认定自己需要向其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难以顾及到其他科目,最后总体效果如何,自不用我多言。但是学习时间长了,效率下降又是不可避免的,这样的复习泥淖我们有可能会越陷越深难以自拔。我自己也曾经如此,但是后来,我改变了策略。首先,我制定了一个整体的计划表,给自己设立一个“任务”,即要完成的总的复习量。接着,总结一下自己学习某一门课程的时候,大概连续学习多久效率就会明显下降到某个较低的水平。最后,根据每一门课程的具体情况,安排出具体的时间表:学习效率下降得快的,相对少安排一些时间,或者把时间分散,不要安排过长的连续学习;学习效率下降得慢的,则可以“趁热打铁”,尽量多地完成既定任务。比如,就我自己高中时的情况来看,学习数学时效率下降是相当地快,可能过不了太久就感觉头晕脑胀,而学习地理则可以长时间地保持兴奋状态。根据这一情况,我就会安排每天学习一个小时数学和两个小时地理,或者先学习四十分钟数学,然后学地理以及其他科目,在调剂之后重新开始做一个小时的数学题。这样安排,会比连续习学习两个小时数学的效果好得多,因为你每次做题的时候,都是刚刚开始兴奋起来,而不是像做了一个多小时数学以后那样昏头昏脑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