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31 15:03:00 作者: 来源:东方早报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此照片拍摄于当年12月高考期间的北京考场,当年的高考定在12月7、8、9日三天举行。
叶天庆
现年50岁
1982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
1985年初留学德国,获物理硕士及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1992年底在英国约克大学开始博士后研究
现旅居英国,在西门子公司任首席工程师
从1977年恢复高考起,中国高考已经走过35年的历程,这35年里,高考改变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命运,更深刻地改变了中国。
叶天庆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第二年参加高考的,1978年,16岁的他“突击学习”考上大学,大学毕业后又作为教育部第三批公派研究生前往德国留学,之后又辗转英国读博士后。最初可能上山下乡的他,因为高考,此后漂洋过海。
而在英国出生的叶天庆的儿子,参加了英国“高考”后就读剑桥大学,现已完成第一年的学习。
他们两代人恰好是不同时代不同教育体制下的两个典型。经历了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教育,回想两代人的大学生活,叶天庆感慨,教育确实能改变人生。
一转眼,大学毕业已经30年了!
前两天偶然看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其中的一个嘉宾居然就是跟我们这代人有着极为密切关系的人——温元凯先生。1977年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当时还是中国科技大学一名普通教员的他据说在一次同中央高级官员座谈中,“冒失地”提议全国应该立即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就这一顺应当时中国形势的提议,一下改写了我的人生。
回想当年准备和参加高考,许多情形依然历历在目。
我的大学
【高考】 能否考上大学,关系到我今后一生是穿草鞋还是穿皮鞋
【留学】 国家给每个首次出国的人员发了700元去买几套好衣服
1977年,我正在读高二,也是中学的最后一年(当时是两年制)。按照当时的政策,中学生毕业后如果没有合理的缘由留在城市就要上山下乡去当农民,我已经做好了去农村的思想准备。就在那年的夏秋之交,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传了开来——国家又恢复了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大学招生考试。
这一转折性的决定,改变了千千万万人的命运,这其中也包括我。
由于当时年轻,还不能真正地理解这一变革的重要性,初听到能参加高考时,自己没有觉得有什么,倒是父母非常兴奋,他们从中看到了可以让我避免上山下乡的希望。按当时的说法,能否考上大学,关系到我今后一生是穿草鞋还是穿皮鞋。
也幸亏有父母的督促和学校老师的组织和安排,我被分到了所谓的“尖子班”开始了毕业前那几个月的突击学习。我在这里用的是“突击学习”而不是“突击复习”,那是因为我们的中小学10年几乎就没有学到任何东西,学校为我们“尖子班”配备了最有力的师资,把所有要求的教学内容:数理化、语文、政治,在那短短的七八个月中硬灌给了我们。我们也像一块块干燥的海绵一样吸收着任何灌给我们的知识。
就在1978年毕业之时,我顺利地考上了大学,走上了穿皮鞋之路,那年我16岁。
大学毕业两年之后,我又有幸考上国家教育部公派的留学研究生前往联邦德国留学深造,这又一次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刚刚开始打开国门。国家教委也陆续向西方发达国家派遣留学生、研究生以及进修生。我是1985年2月前往德国(当时叫西德)的,那时国内还十分落后,信息也闭塞,对国外不了解,国家还给每个首次出国的人员发放700元(这在当时是很大一笔钱!)的置装费让大家去买几套好点的服装,免得出国后给国家丢脸。怕我到了异国他乡饮食不习惯,临行时母亲还在行李箱里塞放了些辣椒面、花椒、味精、固体酱油等。
当时的德国,无论是生活水平,还是学习条件,都是当时的中国无法比的。那时几乎每一个留学生都十分珍惜那宝贵的学习机会。由于国内教育的先天不足,加上语言的障碍,学制不同等,中国留学生们学习都不轻松,但也都非常勤奋用功,考试成绩也普遍较好,所以中国留学生一般都能得到当地学校和老师的好评。
在德国学习期间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授课老师的水平,在德国,一般都是教授上课,而那些教授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有的还是自己领域的“大牛”。因此,他们无论讲基础课还是专业课,你都能感觉到他们是真正地明白他们所讲的内容,讲授的效果自然很好。
比较我们那时在国内上大学几年,许多任课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几乎没有任何学术研究的经验,讲课基本上就是照本宣科。
德国的大学“宽进严出”,一般都是学分制。另外还要求每个学生修一门副科,比如你的专业是物理,那么你必须还要选门其他的学科(文理都行)作为副科。考试也是笔试口试结合,对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平能比较客观地考察。
我曾多次作为副考官陪同一主考教授对毕业生进行最后的口试,那位教授每次都几乎问些一样的问题,学生之间也知道他要问什么,可以做些针对性的准备。但尽管如此,你还是能在口试中看出哪些学生是真正学懂并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以及掌握的程度。
在德国拿到博士学位后,为了再见识一下不同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另外也想提高一下英语水平,为今后回国做准备,我就申请并获得了一个在英国做博士后的机会。刚到英国初期,一边做博士后研究,一边也想着回国。但回国一事后来因故被搁置下来。后来有了小孩,特别是孩子开始进入学校上学后,就自然而然地在英国安顿下来了。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