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04 15:28:00 作者: 来源:北京晚报
高考出分之际,各大名校的招生老师纷纷登门拜访高分考生,许以高额的“新生奖学金”,甚至签订所谓“预录取协议”,以显示“求贤若渴”的急迫心情。近日一张疑似北京某知名高校浙江招生组成员署名的“录取承诺书”就引发各界关注。而恰好几天前,教育部刚刚发出通知,要求高校在录取工作开始前不得向考生违规承诺录取或签订“预录取协议”,并严禁以高额奖学金吸引生源,严禁高校间恶性竞争。
近年来,生源大战年年爆发,名校之间比奖金、争状元,甚至在网上互相揭短攻讦的“闹剧”屡屡上演,在这样的现实面前,仅仅一纸规定,又何其苍白无力?
一辩:预录取、奖学金加剧状元之争?
正方:5万元成为谈判筹码
徐老师(北京某211高校招生老师):自从高校扩招以后,每年高校招生都是一场乱战,为了能吸引优质生源,尤其是状元级别的学生报考,高校的招生老师往往手段无所不用。近些年来,通过签订预录取协议书和允诺以高额新生奖学金,更是加剧了高校的状元之争。
去年我在某省招生,附近是某知名高校的招生大本营。我们在争取一名全省成绩前列的考生时,遭到了那所名校招生老师的半路截杀。他们开出了5万元新生奖学金的承诺。当我们和这名考生进行沟通时,他的家长上来就问“XX学校给5万,签预录取协议,你们呢?”最终我们没有录这名考生。用金钱来决定一个考生去哪里接受严肃的高等教育,我认为对学校来说是一种侮辱。
反方:挑选适合自己的学校最重要
王冰(化名,北京大学学生,浙江省高考状元):我就是平时人们经常提到的“高考状元”,经过一番选择后我进了北大。我选择北大不是因为学校给了我高额的奖学金,事实上当年香港的高校给我的待遇更好:超过50万元港币的全额奖学金,以及内部允诺的几乎百分之百的获得香港绿卡的机会。我去香港的高校参观过,之后我选择了北大,因为北大更适合我。
奉劝那些正在经历填报志愿抉择的考生,尤其是被各大高校奖学金、预录取等“馅饼”诱惑的考生们,一定要挑选适合自己的学校,语言、文化氛围、城市风格等要素都是考虑的重点,否则读书不开心,再好的学校又有什么意思呢?预录取、奖学金,神马都是浮云。
二辩:预录取使寒门学子上名校更难?
正方: 有限的名额都在城里被预录取了
张翔宇(化名,北京大学西部省区学生):据我所知,国内许多知名大学在招生中都存在着预录取的现象,学校越顶级,预录取的现象越严重,极少数高校有时几乎能接近100%。我认为这样一来,那些家住偏远农村地区的学生,上名校的机会就会被边缘化。
理由很简单,招生的老师大部分都是在省城开展工作,他们除了通过内部关系拿到少部分状元级学生的信息外,其他考生的分数情况都是通过和考生签“预录取协议”来掌握的。这样一来,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学生被“预录取”的机会就大大降低,他们只能按部就班填报志愿,许多人因为考虑风险因素失去了上名校的机会。而很多城里的学生,则通过预录取获得了利益保障。
反方:寒门学子也可“预录取”
王树明(高校招生老师):我认为预录取在目前是有一定存在的必要的。它除了能帮助高校正常开展招生,避免招生风险,还能帮助一些考生打消他们的顾虑。说实话,大部分考生填报志愿时心里是非常忐忑的,尤其是对于外地院校存在的“大小年”现象。一旦填报失误,与心仪高校失之交臂,损失极大。预录取很大程度上能解决这一问题。
对于有人提出预录取、奖学金会导致寒门学子上名校更难的说法,我认为这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寒门学子同样可以进入我们的“预录取”范围。随着这几年我们大力开展自主选拔录取学生,我们的招生老师几乎走遍了全国的各级贫困地区,对那里的学生也有了一定了解,只要他综合素质优秀,只要他高考成绩优秀,我们一定会全力帮助他实现梦想。
三辩:一纸“预录取协议”扰乱了高招秩序?
正方:预录取保障的只是学校的利益
徐伟民(考生家长):我是一个预录取协议受害考生的家长。现在每次遇到有同事的孩子被高校要求签订预录取协议,我都竭力反对——真的不靠谱。当年我孩子高考出分后,南方一所985高校招生老师上门希望能签预录取协议,由于对各种情况不熟悉,为求稳我们就签了,谁知最后他们由于填报志愿学生太多而调高了分数线,我孩子不幸落榜。
后来我才知道,高校和考生签订预录取协议,目的只有一个,摸清该省目标分数线生源的基本情况,保证学校招生利益。如果一圈协议签订下来,生源质量很好的话,他们会无情地调高录取分数线,考生手中的预录取协议就是一张废纸,毫无法律效力。
反方:预录取也属于高校自主招生的范畴
李老师(某知名高校招生组老师):教育部提出不能做预录取,我们严格执行。但说实话,我们希望自己有预录取的权利,现在高校自主选拔录取的权利正在加大,预录取也应该属于自主选拔录取的范畴,更多的自主权能让我们帮助更多的考生。
事实上,过去每年我们签订了录取协议的考生,我们最后都是百分之百录取。有几年录取的生源质量特别好,为了信守承诺,我们都主动追加机动名额,录到该省120名以外,也从来没有损害过考生的利益。
栏目主持:李莉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