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职业学院里的巧手“工匠”是这样炼成的

2017-04-20 10:03:00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者: 张兴华 宫珮珊

  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船舶主机与轴系安装”赛项比赛现场。来自烟台职业学院的参赛学生沈艳天,正在全神贯注地磨制船舶主机安装垫片。

  按照比赛规定,垫片与主机基座之间的缝隙小于等于两处使用0.05毫米的塞尺塞不进30毫米为合格。

  0.05毫米,比人的头发丝还要细。随着角磨机的运转,铁花飞溅,他熟练而沉稳地操作手里的垫片,目光冷静而自信。

  最终,沈艳天把成品缝隙磨到塞尺塞不进5毫米,标准精确度超过“合格”标准。正是靠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他所在的团队以绝对优势赢得了该赛项设项以来唯一的满分。

  “在我的概念中没有‘合格’,只有‘优秀’。”沈艳天说。他和他的两名同学组成的烟台职业学院代表队在本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一举夺冠,这是2012年以来该院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获得的第十个一等奖。

  在烟台职业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是机械工程系所属的4个专业之一,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专业,在胶东半岛乃至山东省都非常有名。近年来,这个专业的教师为沿海地区解决了模具设计与制造方面的无数个技术难题,这个专业的学生在全国各类技能大赛中多次夺冠。

  “我们的教师,一半以上来自企业,许多教师就是工程师,自身就带着浓厚的‘工匠精神’,在教学中,教师们有意识地将‘工匠精神’传承给学生。”曾在营口一汽三厂当过技术员的专业负责人佟玉斌教授说。

  “‘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的精神,必须从‘手’开始。”机械系主任王长东介绍说,“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引入企业生产项目,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探索并形成了‘以岗定教、双线并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工匠精神’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培养。”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这个专业拥有模具电加工实训车间、快速成型技术实训室等十多个现代化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在快速成型技术实训室,2014级模具(3)班的学生正争先恐后登台试讲,教师宫晓峰则站在讲台一侧进行点评。师生互动,学做结合,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在大胆实行教改的同时,该专业正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中通过现代学徒制的模式,实现“工匠精神”的对接。走进“鸿准现代学徒制实验班”,记者看到,来自鸿准精密模具有限公司的工程师正在指导学生操作设备。在“泰利实验班”,学生则是上午在学校上理论课,下午到泰利汽车模具制造有限公司的车间上专业技能和实训课,一名师傅带两三名学生,手把手指导技能实践。

  教务处处长原宪瑞介绍说,像“鸿准班”“泰利班”这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不仅按照共同拟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更重要的是,企业技术骨干的“传帮带”,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深化了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提高了职业素养。

  “要让‘工匠精神’扎下根,必须形成‘工匠文化’。”曾获得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注塑模具CAD加工与装配”项目一等奖的学生李振对记者说,“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

  据山东省人社厅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心统计,近3年烟台职业学院模具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达到99.37%、用人单位满意率达到100%。

  像模具设计与制造这样的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烟台职业学院有10个。“发展重点专业,落实实践育人,已经成为学院的一张特色名片,而‘工匠精神’则是这张名片的深厚底蕴。”烟台职业学院院长温金祥说。(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兴华 通讯员 宫珮珊)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大众教育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