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第一笔“工资”

2012-11-30 13:15:00作者: 尹莉来源:大众网

2009年,操劳了大半辈子、年满60周岁的农村户口的爷爷领到了有生以来的第一笔“工资”。时间已过去三年多了,可那天的场景清晰如昨。

    2009年,操劳了大半辈子、年满60周岁的农村户口的爷爷领到了有生以来的第一笔“工资”。时间已过去三年多了,可那天的场景清晰如昨。
    推开门见到爷爷,他一脸的高兴,脸上的皱纹舒展了许多,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与激动。只见他转过身,小心翼翼地从褥子底下掏出了一个方形的小红布包,双手托着它,慢慢地打开,是一本深蓝色的储蓄折。我爸爸接过来翻开一看,折子上赫然印着存款600元。一向寡言少语的爷爷激动地对爸爸说:“前些日子,让你捎身份证、户籍证明什么的就是为了这个……”原来,这是政府给予农村独生子女和双女父母年满60周岁的养老补贴。
   过够了苦日子、习惯了节俭的爷爷,咋也想不到老了还会有这样的“优待”!此时此刻的他,满脸的欣慰与幸福,而他内心的激动是任何一个人也无法体会到的。爷爷就是爷爷,除了嘴角的笑意,仍没有过多的言语,他郑重地从爸爸手中接过折子,郑重地小心翼翼地包起来,郑重地将这个宝贝折子收藏起来。
望着爷爷,看着他近乎笨拙的动作,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涌上了心头。听爸爸说过,爷爷自幼身体弱小,加上家庭的贫困,年轻时的他找对象成了难题,后来竟成了“晚婚晚育”的典型。1973年出生的爸爸,成了全村第一个独生子。那时也有优待,发了个独生子女证,还有几斤粮食补贴,可也无法缓解家庭的贫困。爷爷力气小,动作慢,出工干活工分往往减半。他没文化又没手艺,我家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困难户。即使到了上世纪90年代,我爸考上了师范,他仍要靠做小工挣钱,帮我爸交学费、添补饭费……吃苦耐劳的爷爷咋也想不到晚年还能过上好日子,想不到上天也会向老实巴交的农民掉一块“馅饼”。
    去年奶奶满60周岁,爷爷特意打电话让爸爸回家亲自办手续,他在电话里反复叮嘱:“和上次一样,千万别忘了带身份证、户籍证明,还有一寸的照片……”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回到家,正赶上街坊邻居来玩,话题一下子就扯到了养老补贴上。快嘴的五爷爷打开了话匣子对我爸说:“你爹娘有福啊,老夫妻倒成了双职工了!”屋里顿时笑成了一片。过了一会儿,奶奶高兴地对我爸说:“前院你大娘与大爷,也沾了你俩姐姐的光,也领了什么…金来?” 
    还是五爷爷嘴贫:“啥金啥银的,这是工资。这可不是沾孩子的光,而是沾国家的光,享的是党和政府的福啊!”此话一出,屋子里的笑声又变成了赞叹声。
    回想这些年,“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最为牵挂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让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从生产到生活,从医疗到教育,农民也逐渐享受到了城里人的待遇。有个顺口溜说的很生动:“种田不纳税,上学不缴费,农民得实惠,和谐好社会。”
         注:本文获山东省复赛二等奖,全国决赛一等奖。(沂南县职业教育学校:尹莉 指导教师:郭涛)

责任编辑:孙海燕
分享:
更多

本文相关新闻

我要评论

热点图片

>进入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