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天才宝贝 谁的宝贝 > 最新新闻报道
本站搜索:

放视频做游戏就能培养天才宝宝?

2012-10-16 09:55:00    作者:   来源:中国新闻网  

关键词: 天价 幼儿EMBA "精英式幼教" 天才宝宝
[提要] 3岁孩子念起了EMBA,小小年纪要学习经济学、生物、自然科技、天文知识、文学等众多内容,所有科目学费加起来不下两万块。最近,杭城一些亲子论坛上,家长们热议这种以3-6岁儿童为目标人群的幼儿EMBA。

    3岁孩子念起了EMBA,小小年纪要学习经济学、生物、自然科技、天文知识、文学等众多内容,所有科目学费加起来不下两万块。最近,杭城一些亲子论坛上,家长们热议这种以3-6岁儿童为目标人群的幼儿EMBA。
  据了解,继在上海大热后,幼儿EMBA在杭州也逐渐站稳脚跟,自去年年底开班至今,已有超过400名学员,而且还有扩张趋势。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这类高档幼教已在江浙一带开辟了相对固定的市场,而为这“精英式幼教”提供市场的,正是家长们不惜重金打造精英宝宝的心态。

    热点
  幼儿EMBA的天才课程
  作为“精英式幼教”的代表,虽然幼儿EMBA现身上海已久,但进驻杭州才大半年时间,却已经吸引了不少家长的关注。家长们对于来自美国的幼儿EMBA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课程感到好奇。日前,记者前往名为“天才宝贝”的教育机构做了次调查。
  据了解,人们熟知的“EMBA”课程是指高级工商管理培训,而所谓的幼儿“EMBA”指的则是EarlyMBA,一个源于美国的学前教育项目,专门招收3-6岁的娃娃学员。
  该教育机构杭州中心的老师Mandy告诉记者,这个课程由12个学习领域组成,包括生物、科技、经济、创意文学、地球科学、天文、创造力、沟通等内容;如果以每周上一次课的频率算,每个学习领域需要上两个月,也就是说,完成所有的课程需要两年时间;但家长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孩子选择半年、一年或者单门学科。
  为什么叫MBA课程?“幼儿EMBA是传统幼儿园教育的补充,所有课程集中围绕对孩子能力的培养,如领导力、协作能力、全球化视野等,所以在教育理念上与成人EMBA是相同的。”机构负责人举了个例子,“比如说经济学内容,我们让孩子成立"怪物公司",制作怪物玩具,设计广告把玩具卖出去。这样把交易、供需关系、收入与支出等抽象的经济学概念引进孩子们的视野,同时培养想像力、创造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对孩子来说,上经济学的内容,并不是让他们真正学会一些理论知识,而是让他们在实践中,知道知识是如何运用的。”
  据了解,这项美国进口的教育产品在登陆上海后就立刻引发了热潮,数千家长为自己的娃娃学员报名参加,而且一半以上的家长为孩子选择了为期两年、价格2万多元的全套课程。而在杭州,虽然开办不久,但也圈住了数百小宝宝的家长,9月底还要开办第二家分园。
  直击
  幼儿EMBA如何打造“天才”
  课程是这样设置,那么实际操作上,这个幼儿EMBA又是如何打造天才宝宝的?
  星期天,杭州授课点的6个教室全部满员,每个教室里有2个老师和16个孩子,全部身穿统一的深蓝色校服,4张长条桌、16张小椅子围成曲尺型,正面是一台从加拿大进口的72英寸大显示屏。老师Mandy告诉记者,这是全球200多个中心统一的配置,而教学内容也是全球统一。
  由于是体验课,家长可以站在教室的玻璃墙外看孩子的表现。当天上的是自然常识课,老师要教大家有关浮力的内容。“小朋友,要把一个鸡蛋浮起来,怎么做啊?”老师拿着鸡蛋问大家。孩子们齐刷刷地举起了手,“加盐!”知道的孩子已经把答案喊了出来。“那大家试试看。”老师拿出了一个盛满水的杯子和一盒盐,把鸡蛋放进杯子,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往杯里加了几勺盐,“浮起来了!浮起来了!”看着鸡蛋真的浮了起来,孩子们变得越发兴奋。
  “实验是我们两小时教学课中的一小部分。”Mandy说,“我们的课程采取的是"互动式教学法",主要目的是要提高学龄前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为此,课堂上每隔两到两分半钟就要转换主题,还要利用角色扮演、演讲、问答等形式,让孩子一直处于高度互动状态中,从而有效延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进而提高学习成效。”
  现象
  “精英式幼教”逐渐冒头
  不光是幼儿EMBA,据了解,以培养“小绅士”、“小淑女”、“小CEO”为目的的“精英式幼教”正在江浙一带蔓延,例如“儿童高尔夫培训班”、“幼儿瑜珈”、“儿童美式橄榄球”等等各种学费高昂的幼儿培训班出现在人们眼前。
  据一位曾把孩子送去参加儿童高尔夫培训班的家长介绍,培训班的费用是2000元左右,如果有些家长觉得光在室内练球是不够的,要下场,费用就高了,再加上服装、鞋子,花的钱可不少。“小孩的高尔夫专用鞋最起码也要五六百元,好的都是千元以上。还有打球的设备,教学用球是标准高尔夫用球质量的1/10的儿童专用练习球,最小的迷你高尔夫球杆适合2岁宝宝使用的也是价格不菲。更有奢侈的家长,还给孩子聘个私人教练,这个费用可就从每小时250-1000元不等了。”
  虽然,这类班目前的规模都不大,而且高额的收费也让绝大多数普通家长望而却步,但开办者对于前景倒是保持乐观。“愿意花这个钱,把孩子送到我们这里来接受教育的家长,本身都是社会精英分子,同时也希望孩子能够从小获得比一般人好的教育,对一些新的教育方式也比较能够接受。”在上海开办过类似机构的杨先生直言不讳地表示,“在一般幼儿园,孩子们接受的是大众化的幼儿教育,而在我们这类的幼教班里,孩子接触的是与众不同的教育,例如社交礼仪、英语表达、经济理财等内容,的确能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有助于孩子今后的发展。这也是越来越多家长不惜重金把孩子送来接受教育的原因。”
  花费
  精英教育月开销3000-5000占大头
  要把孩子送去接受精英教育,究竟要花多大的代价?
  有一项对上海精英家庭的调查显示,精英家庭花在孩子身上的月开销3000-5000元的为大多数,占受访者的57%,5000以上的占29%,而较少精英家庭给孩子的月投入低于3000元以下,仅占14%。但同时,该调查也得出结论,69%的精英家庭也只是将家庭总收入10%-20%投入到孩子身上,22%的家庭仅投入10%以下的家庭收入,极少数的精英家庭会投入家庭收入的20%以上给孩子。看来孩子的教育经费虽然庞大,但对于精英家庭来说仍不算是负担。
  在杭州,虽然花费比上海要少一些,但开销还是让绝大多数普通人咋舌。一位在杭州工作的外国妈妈Sindy给记者列了张清单:小孩送去国际幼儿园,一个月的收费在千元左右;请老师来家里教孩子弹琴,一个月也是在千元左右;还有周末上的辅导班,一个月下来是八九百。这样一算,仅小孩的教育费用一个月就要花掉将近3000元,若加上吃穿等其他开销。要这样培养一个精英宝宝可不是一般家庭做得到的。
  调查
  精英意识把幼儿推进EMBA班
  虽然此类培训班主要针对的是高收入家庭,但记者从实际了解到,为了让孩子不落人后,越来越多中等收入的家庭也开始关注此类培训班,不惜将家庭收入的一半甚至更多,投资在孩子的教育上。
  报名参加EMBA体验班的金女士承认,如果真要花2万块去让孩子念完整个EMBA课程,对家庭来说负担太重。“不过,这个EMBA的宣传语还是挺吸引人的,现在很多人不都是在念MBA吗?而且有同事的孩子读过,感觉的确比其他孩子看起来能干、不怕生,自己孩子现在如果不去接触接触,等以后上了小学再去培养,总是比人家慢了一步。所以我打算趁他现在没太大学业压力的时候送去念一下。”金女士表示,她会先给孩子报一个学习领域念,如果好再选择念别的。
  对此,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周谷平分析认为,这种日益增多的“精英式幼教”之所以有如此好的市场,也是折射出家长对孩子的一种期望:希望通过早期教育“先下手为强”,使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先机。“现在社会上的精英意识比较强烈,而且体现在各个年龄层,为了变成社会精英,各种培训机构层出不穷。而且社会上还流传着能力越早培养越好的观念,于是继充分挖掘了小学、初中、高中等市场后,人们将目光投向了更小的学龄前儿童。”
  反响
  效果如何家长看法有分歧
  如此高价的幼教班是否真的能打造出未来精英?这是目前论坛上讨论得最为热烈的话题,事实上,体验过类似教育的家长们对此的看法各有不同。
  名为“西城小鱼儿”的家长说:“我儿子已经在培训班上了大半年了,就效果来说,怎么说好呢?你要是想孩子能掌握多少知识点的话,可能会比较困难,因为毕竟他们的课程还是比较深的,孩子会懂些,但不会完全听后记住,毕竟这些东西我们大人有时候都不懂呢!不过,我儿子自己还是比较喜欢去,也不会觉得2个小时的时间会很难待,可见他们的课程还是有一定的特色的;此外还有一点就是每次课后老师都会打电话给家长,告诉家长孩子在课堂的表现如果,需要改进的地方,我觉得这个不错的。”
  另一位刚刚带宝宝参加了体验课的家长winnie对是否要把孩子送去念,也是犹豫不决。“体验课上下来,感觉最主要是目前市场上好像没有类似的儿童综合课程,其实往深处想想,能学到多少知识呢?如果让孩子练胆量、口才,我想直接报个影视表演班,讲故事班什么的,大概锻炼的机会还多点。我们大人现在也挺热衷于拿MBA文凭,估计就是抓住这个心理,培养小EMBA。而且我们也怕老师确实良莠不齐,因为带班老师的个人素质也会影响孩子最后的学习效果。”
  观点
  专家认为可以尝试但不鼓励
  对于这类幼教中的高端产品,虽然社会上的舆论褒贬不一,但教育专家倒是没有一概否定,却是一再向家长提出“谨慎”的建议。
  “现在这样、那样的班太多了,家长送孩子去念,社会上认为是给孩子增加负担。但其实还是要看家长的动机是什么。”周谷平教授说,“有的家长是让孩子去学语数外的知识,好提高学校成绩,这种功利的动机不可取;如果是提高孩子某方面欠缺的能力,或者像西方一样从小接触一些理财教育,倒是未尝不可。”
  但周教授同时强调,在选择一些“舶来”的教学方式时,必须是适合中国孩子的。“西方一些教育方式,对于帮助孩子熟悉社会生活等方面还是比较有用的,但前提是,必须进行国情改造,适合国内的文化传统。”
  杭州师范大学初教院的黄副教授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有些培训班把国外的教育内容一点不变地照搬过来。像在孩子跌倒后的教育问题上。”黄老师举了个例子,“中国传统教育是要去扶,而外国教育孩子自己站起来。有国内家长也尝试教孩子自己站,每次跌倒都不去扶。结果,某天这位妈妈自己跌倒时,想让孩子扶自己一把,孩子却只是冷冷地站在一边。这也说明,教育方式各有利弊,在强调坚强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出现感情的冷漠。”(金萍)

景芳超

editor


 

> 进入微博< 热点图片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