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软件学院(齐鲁软件学院)简介

2011-08-02 14:09:00    作者:   来源:山东大学  

关键词: 山东大学,软件学院(齐鲁软件学院)
[提要] 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实现软件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经教育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于2001年成立了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山东大学软件学院。
    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实现软件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经教育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于2001年成立了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山东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学院成立以来,全面落实国务院、山东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和振兴软件行业行动纲要,积极探索高等教育体制和机制的改革,探索富有特色办学的运作管理模式,依托山东大学计算机学科优势,走出了一条合作办学的成功之路。2006年教育部对软件学院的验收评估中,学院取得了所有指标合格的优秀成绩。2007年软件工程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嵌入式方向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007、2008年度被齐鲁软件园评为校企人才对接工程优秀院校。2009年荣获首批“山东省重点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2009年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软件学院培养类型包括软件四年制本科、软件工程硕士。目前现有在校生1323人,其中本科生1117人,硕士生440人,计划每年招收本科生400~450人,软件工程硕士300人。
全新的培养模式
  学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工程型、国际化人才为目标,按照国际通行规则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在课程建设上,注重加强计算机与数学等相关学科的有机结合;注重加强CMM等工程管理以及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等方面的内容;注重实践教学,构建了一种与国际IT界互动的认证、培训、实践体系,开设了课程设计等多种形式的实验课程和各种国际通行的认证课程。在教材建设上,引进国外优秀英文原版教材,50%以上的课程实施双语授课和英文授课。在对外交流上,注重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在课程建设、教师聘用、科研项目、学生交换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优秀学生将有机会作为交换学生获得赴国外优秀大学学习的机会。 
    学院紧紧围绕山东省国民经济与信息化建设的战略目标,面向地方经济和行业需求培养人才。设立了软件工程系和数字媒体系,建立了鲜明的“2 X”人才培养模式,开设了软件工程、嵌入式系统、电力软件、数字媒体技术等四个专业方向,开展了面向制造业信息化的高级软件人才培养、面向军队信息化的软件人才培养、面向日本软件市场的软件开发人才培养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将国内外最新教学内容和方式、社会需求的前沿理论与技术嵌入人才培养体系,跨越了传统教育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接轨障碍,实现了人才与社会的畅通连接,毕业生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雄厚的师资力量
  山东大学计算机学科为软件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该学科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并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目前有博士生导师16名,教授28人,副教授3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50%以上,形成了人机交互与虚拟现实、数据库及应用、密码学与信息安全等一批优势研究方向。 43名专职教师是软件学院师资队伍的核心。其中有教授11人,副教授18人,博士生导师6人,50%以上具有企业背景。17名专职实验教师中有高级工程师4人,工程师8人。积极开展引进国外优秀教师资源的建设工作,目前聘任的外籍专家30人,其中客座教授9人,课程教师6人。聘请的外籍教师主要开设英语口语、写作课程等。29名工业界教师是实践教学的骨干力量,他们既有良好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际项目开发经验,将国际最新软件技术,先进的软件项目管理理念及时融入到培养过程中。
    优越的实验环境
  学院拥有专业实验室24个,高档微机1052台、各类服务器十余台,覆盖整个校区的校园网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课程学习和实践环境;19个多媒体教室、4个80座的语音听力室,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保障;投资1540万元建设的“山东省高性能计算中心”,系统的聚合计算能力为1.3万亿次/秒,存储容量为18TB,是教育部首批“中国教育科研网格”12个主节点之一,为学院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性能优越的计算平台;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联合建立的80余家实习基地,为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熟悉软件企业的生产流程和软件市场,学习和运用软件开发、管理方面的知识,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优美的校园环境
  山东大学软件学院,坐落在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济南高新区齐鲁软件园内,占地40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校园依山而建,空气清新,景色秀丽。整体环境将大学文化、数字技术、开放理念、绿色环保融为一体。主体建筑优雅而凝重,既透露出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气息,又不失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是一处极富韵味的大学校园。
孙海燕

editor

相关阅读

 

 

> 进入微博<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