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与山师的60年

2020-09-25 17:54:49 来源:  作者: 周新宇

  2020年,庚子年,是母校70周年校庆的年份,也是家父84周岁的本命年,我跟往年一样,从省城回县城陪父母过春节。因为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大家都居家隔离,不再走亲串友,倒是多出几天的时间在家陪老人唠嗑。

  父亲1959年考入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转瞬已是60多年前的故事了。我1988年考入山东师范大学外文系,眨眼也是30多年了,2017年,我的女儿考入山师大附中,今年高中毕业。我的妻子也是山师校友,三代人与山师有缘,对母校的感情自然融入在血脉与日常点滴生活之中。

  祖孙三代山师人(2020年8月)

  父亲与山师,60年的藏书

  我父亲1936年出生,家境贫寒,好不容易八岁才入初等小学堂念书,未及毕业,因母病辍学,为补贴家用,走村串户,卖了两年的白面饽饽,自己只能吃麦麸粗面饼,16岁才重返小学完成学业,而后六年中学刻苦读书,23岁考入山东师范学院。1963年大学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到沂蒙山区去,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志愿到临沂革命老区的费县师范学校和中学教书十年,之后返回潍坊老家的小县城,在县里的师范和中学一直教书教到退休。

  年轻时,父亲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如今年老手抖,已很少握笔了,家中书橱里的旧书,处理了不少,余下的嘱咐我保存好,我就开车拉到济南来,抽空略微整理了一下,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父亲的备课笔记和著述;二是古旧藏书。

  父亲的备课笔记,保留下来的都是类似著述内容的笔记,而不是高中老师给学生上课用的那种课堂笔记。我翻看了几本,都是专题性质的备课笔记,有《逻辑常识》《修辞新例》、语文基础知识系列之汉语拼音部分、识字与正字、词组和词类等,父亲编写的《中学语文知识荟萃》《语文知识举要》《汉语知识讲义》等书,都是培训中小学教师的重要资料。作为高中老师,专业水平我说不好,但从实用的角度,从针对基础教育的角度,父亲的这些笔记都凝结着他的独立思考和实践价值。

  父亲的古旧藏书,因为是跟随他多年的工具书,带着他的切身经历,跟图书馆里同样版本的藏书不同,其中自然带着历史的沉淀,我就挑几本与山师有关的藏书说一说吧。

  1、《中国现代作家研究资料丛书:毛主席诗词研究资料汇编》,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编,1960年。

  这本书能完好地保留下来,应该得益于我父亲对书的珍惜,他用白卡纸细心地包了书皮,且这么多年来,无论搬家到哪里,一直保存着。书页纸张是泛黄粗糙的麦草纸,但铅字印刷的很清晰,在当年的条件下,还能配上毛主席诗词的手写体。

  在落款日期是一九六○年五月的“编辑说明”中,第一段是这样写的:

  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四年级同学和部分教师,在院党委和系总支的直接领导下,在编写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同时,奋战两个月,编出了一套中国现代作家研究资料丛书,包括:“中国现代作家小传”、“中国现代作家研究资料索引”、“中国现代作家著作目录”、“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及期刊介绍”、以及毛主席、郭沫若、茅盾、巴金、赵树理、周立波、老舍、夏衍、李季、曹禺、杜鹏程等作家研究资料汇编,总计约三百万字。

  与父亲的对话,让我能回望历史,更觉得这不是普通的一本书。

  首先,这本书是在特别困难的历史时期完成的,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华民族的苦难辉煌,母校初创时的筚路蓝缕。“编辑说明”中提到,这本书是母校中文系1957级的同学和部分老师的劳动成果。我父亲在他的回忆录中,也提到了那段物质匮乏,但精神丰富的历史。

  大学四年,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低标准,瓜菜代,定量一压再压,苏联老大哥以老大面目出现,索债逼债,挑起边界冲突。但治世不患贫,乱世患不均,尽管苦一点,但官风清正,为官为民定量一致。伙房里吃烧酒糠、瓜干面二合一的窝窝头,枫树叶子都炒菜吃,但人们脸上看不出一点悲观表情,学子们吃个半饥不饱,便蹲在阅览室里涉猎古今中外的名著,精神食粮是丰富的,那时我所在学习的山师中文系的老师,像田仲济、严薇青、庄维石、冯仲一等都是名师,他们用知识哺育了我们,使我们开扩了视野,增加了人生的阅历。

  在上文提及的巴金、赵树理、老舍、夏衍、曹禺、杜鹏程这六人的名字上,都打了叉号,而且是不同颜色的笔迹。可以想见,这些作家陆续被打倒了,我父亲就很识时务地在他们的名字上划叉号,以示紧跟正确的思想,与被打倒的作家划清界限,否则,被红卫兵揪住了,无限上纲上线,恐怕也自身难保。

  2、《中国古典文学(明清近代部分)》,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古典文学教研室编。

  这本书没有标注日期,父亲说应该是上世纪60年代,他在山师读书期间,中文系编写的教材,也算是历史资料。

  3、父亲在山师求学期间买的书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父亲在山师读书时,国家每月发放7元生活费,他就用省下来的钱,从古旧书店里淘了一些书,也从新华书店里买了些书,保留至今,尤显珍贵。

  《中华中字典》

  一匣四本,体量居中;民国五年(1916年)铸印,铜版印制,定价银元二元八角。按那个年代的购买力折算,是很贵的了。

  父亲是1960年在济南的古旧书店,买的这本书,当时的价格是人民币1.2元。曾经有书贩子出高价购买,多亏父亲没卖了。100多年前的书,历经沧桑,保存完好,只是使用过程中,留下了墨迹。如今这种字典只能当文物看待了,会使用的人估计不多了。

  《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陈望道就是第一个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人,习总书记多次提起。

  《中国现代文学史略》,丁易著,作家出版社,1955年;这本书里的作者,或者其内容,肯定有不符合极左思想的地方,所以,书中多有涂抹之处,如同历史的伤痕。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中华书局,1962年;

  《历代文选》,中国人民大学语文系文学史教研室冯其庸等选注,中国青年出版,1963年;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中华书局,1962年;

  《中国文学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编写,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这些藏书,若放到孔夫子旧书网上,可能会换回几块碎银子,也改善不了多少生活;若捐给母校,不知母校是否稀罕?

  我们年级与母校的30年互动

  我是外国语学院1988级的学生,入校时还是叫外文系,虽然系里那时有日语、俄语等专业,但1988年却只招收了我们三个班,不足百人的英语专业学生。

  外院88级校友是一个光荣的战斗集体,这一点,应该是早已得到母校和校友们的认可了。在校期间,我们努力学习、积极参加校系的各项活动。毕业了,走远了,学校依然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回馈母校一直以来也是我们的夙愿。我们年级毕业后不久就成立了自己的校友会,我们辅导员刘在良老师一直是我们的带头人,我则做了年级校友会的秘书,是校友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见证并记录了校友活动的很多美好瞬间。

  2010年10月母校六十周年校庆,在校友办的大力支持下,88级校友牵头在长清湖校区捐赠了15把湖边休憩长椅,余下的一万多元善款决定用于助学,这成为薪火奖学金的缘起。2012年88级校友毕业20周年庆,向外院捐赠了第一笔1.5万元奖助学金,目前已顺利颁发了五届薪火奖学金。

  2018年7月,88级校友捐赠校训纪念石

  2018年是我们年级入校30周年,我们以向长清湖校区捐赠校训纪念石的方式度过了这个值得庆祝的日子。我们年级与学校的互动,更多体现是常回家看看的心情。校友中能一次捐出很多钱实践善行的毕竟少数,更多的校友是普通而平凡的人,汇聚平凡的力量来回报母校,其意义同样深远。

  女儿在山师大附中的3年

  我的女儿2017年考入山师大附中,在幸福柳校区,度过了幸福的、刻苦学习的三年,今年考入了跟母校类似的另一所省属重点高校,在山师附中的学习经历,让我们家长欣慰,也将会成为她人生的宝贵回忆。

  连续两届运动会4*100米接力赛冠军

  在迎接山东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从我们一个普通家庭的视角,看到母校的发展壮大,以此祝福母校生日快乐!

  周新宇,外文系88级校友,工作于山东省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孙悦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