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怎能成为“爱心捐款”的牺牲者?
“为了保住我们的班主任,被逼无奈,我们只能捐款了。”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医学院的几名学生26日向本报投诉,该校一名女生手被洗衣机绞伤后,学校的派捐任务越来越重,竟然和班主任的去留挂钩。
李恪志
“为了保住我们的班主任,被逼无奈,我们只能捐款了。”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医学院的几名学生26日向本报投诉,该校一名女生手被洗衣机绞伤后,学校的派捐任务越来越重,竟然和班主任的去留挂钩。(齐鲁晚报11月26日)
学校的出发点想必也是好的,为了让那位受伤的女生能够有足够的医疗费,但好心未必都能办成好事,即便是结果可能令人满意,但过程却会让人大失所望。所不幸的是,这次又和“爱心捐款”联系起来了,一个“强捐”让整个事件变成了“抢劫爱心”。
应该说,学校的做法是相当不明智的,既然是自己的同学出了事情,其他的同学肯定会出手相助的,由于自身的经济条件等原因,捐款的数目可能会有所不同,甚至有些人是根本就捐不起的,在这种情况之下的强捐,真的会让学生对学校的做法产生怀疑:我们捐这些钱到底是不是给了我们的同学?
学校把任务强加给班主任,完不成,就走人,这样的做法是不是也太狠了点?班主任如果走了,学生自然也要为自己考虑考虑了,唯一的选择是:捐钱,留住班主任。学校抓地点是准的,就是看准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然后利用,效果自然是很不错的,和之前的“小学生被强捐”的新闻相比,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所有和学生相关的强捐事件当中,学生都是主角,而且是被牺牲的主角,好像是背后的力量——学校或其他在掌控着他们,成为了他们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而对于学生来说,是毫无反手之力的。学生能去对校长说:你凭什么要我强捐?你又捐了多少?如果敢说这样的话,是大逆不道的,要被“秘密处决”的。学校的含糊不辞,让学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不是在做好事,俨然成为了“爱心捐款”的牺牲品。
从一女生被洗衣机绞伤,到学校变相的强捐,再到这件事被所有人知道,当成为热点的时候,学校还是学校吗?爱心捐款还是爱心捐款吗?“学校的名誉受到影响,搞不好校领导还要受检查”,这应该是学校能够想到的结局,但却还是执行了下来,有侥幸,更是因为他们在掌控学生。稿源:荆楚网
原文链接:http://focus.cnhubei.com/original/201111/t1898081.shtml
责任编辑:景芳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