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纺织娘叫的正欢,提醒着人们又一个七夕的到来。
说起七夕,人们最先想到的恐怕还是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何梁”、“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吟哦不绝的诗篇不仅让牛郎织女故事穿过历史的重重迷雾流传至今,也给七月初七这一天蒙上了一层诗意的光彩。朴实善良的牛郎与美丽勤劳的织女在人间结为夫妻,过上了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的幸福生活,并有了一双儿女。没想到好景不长,织女私配凡人一事走漏了风声,被王母娘娘发现了。勃然大怒的王母将织女强行带回天庭,并在牛郎带着儿女追来的时候,拔下玉簪在两人之间划下一道银河,夫妻二人便永远被分隔在了两岸,隔河相望而终不得团聚。后来王母怜惜女儿,终于同意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让两人相会一次。到那一天,普天下的喜鹊都会上天给牛郎织女架桥。这样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影响深远,也难怪如今青年男女们都把七月初七奉为“东方情人节”了。
然而,七夕并不只有牛郎织女故事。对古代女性来说,这一天更是她们向上天祈祷美貌和心灵手巧的日子。乞巧的方式有很多种。有人拜星祈愿,即每逢七夕之夜,将庭院打扫干净,陈设香案,祭献瓜枣,在有条件的富人家或者宫廷里还会“结彩楼,登高台”来祭拜织女,期望拥有一双灵巧的双手。有人丢巧针,盛一碗清水放在阳光下,其表面会形成一种薄膜,女孩子们挑选最细的绣花使其漂浮在水面上。投射到碗底的针影如果像剪刀、花、云或者线,那么女孩就会获得一双巧手。也有女子在七夕前夜四处搜寻蜘蛛,放到精致的盒子里,次日清晨检验蜘蛛是否结了网。如果结的网又圆又匀称,那这个幸运的女孩将变得很灵巧。还有人对着新月穿针,展示技艺,乞巧求福。所穿之针也并不普通,而是专门用金、银、黄铜等材料制作的多孔针,有五孔、七孔,后来还出现了九孔。胶东地区手巧的女子们还会捏制各种各样的“巧果”。
宋代时,随着中原与波斯、粟特等地交流的频繁,谷板、种生、磨喝乐等风俗融入中土,使得宋代的七夕热闹非凡。每逢七夕前几日,男子们会找来一些平板,在上面铺上一层肥沃的土壤,撒上麦、粟、豆子的种子,每天细心照料,等待种子发芽。并在板上放上各种微缩的房子、牛、农夫等,营造出一个生动的田园环境,谓之“谷板”。“种生”是在瓷盆里撒上豆、粟等种子,待它们长到几寸长时,剪下来拿到市场上去卖。而憨态可掬的磨喝乐成为当时街头巷尾的小孩都喜欢的玩具。除此之外,七夕还有晒衣曝书、拜魁星等风俗。
时至今日,除少数地区还保有七夕风俗外,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我们也只有在书本上才能看到昔日七夕节的热闹场景。你的七夕是怎么过的呢?
责任编辑:大众网山大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