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山大日记:就业记者团李冉冉

2014年07月27日 21:57作者:来源:山东大学网站

今天中午,我在离开12天、走过5个城市之后终于回到了济南。在从火车站回学校的路上,我坐在车里,这12天里经历的一幕幕频频闪现在我的脑海,感慨良多。

  7月26日 星期六 晴
  今天中午,我在离开12天、走过5个城市之后终于回到了济南。在从火车站回学校的路上,我坐在车里,这12天里经历的一幕幕频频闪现在我的脑海,感慨良多。
  在这12天里,我跟随山东大学第十届暑期校友寻访团寻访了天津、北京、保定、石家庄和太原的160多位山大校友,才更加懂得“凡我在处,便是山大”的丰富内涵。
  我在寻访中感触最深的就是“青春读书处,永远一家人”。因为曾将青春付于山大,所以哪怕走得再远,依然情系山大。我采访的校友中,很多已经毕业多年,但对在山大度过的美好时光依然充满留恋,对山大的关注也不因离开而有片刻的疏忽。师兄师姐们常常会问起自己的老师或留校的同学,会谈起充满回忆的小树林,会打听新宿舍楼又盖了几座,会询问网上传的山大餐厅是否真实。记得甄天乐师兄说他工作后还时常浏览山大主页,曾经一字一句地读校长的讲话,甚至泪流;记得毕业49年的张鸿文师兄,说起山大时的自豪之情,也因为这份自豪,让全家人都成了山大人。对于我们的打扰,他们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总是想方设法排除困难与我们见上一面。刘鸿师姐是天津总医院的医生,为与我们见一面,她特地早起查房挤出来1个小时;而在北京的几天正是烈日当头的时候,众多师兄师姐在午后顶着烈日,从北京的各个地区赶到约好的地点;还有石家庄的刘吉彬师兄,不厌其烦地帮我们联系校友……每一个山大人心中都有对山大的深厚感情, “凡我在处,便是山大”,首先与“我”同在的是那份山大情结。
  今天回校时走过南门,看到“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与10几天前的感受迥然不同。在我没有走出校园时,对这句话的理解有点偏差,所认为的优秀人才也仅仅局限于知名校友。而此次寻访之旅,我们见到了来自各行各业的校友,他们有的从事兵器、核工业、新能源、数码科技,有的是公务员、教师、企业家;他们有的依然未脱去学生的稚气,有的早已历经沧桑,但都是单位里的骨干力量,都为自己所从事的行业贡献着自己的能量。在他们身上总能看到山大人一些共有的特质:严谨踏实、吃苦肯干,积极奋斗,不甘人后。师兄师姐们常说,“山东大学”就是一块“招牌”,而这块招牌是历届的师兄师姐以朴实的作风和优异的成果为我们打下的。山大人走到哪里,就将山大的人文底蕴带到哪里,因而山大人有一份自信和内心的自足,同时也时刻以山大人的要求自律。“凡我在处,便是山大”,与“我”同在的是还有山大人对山大文化的自信和秉持。
  回来后,舍友说我“黑了”、“瘦了”,但她不知道我也成长了。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躬身实践才能获得真知和历练。那时我们拖着沉重的行李,在北京的地铁里被挤上挤下,在“新火炉城”石家庄迎来了入伏,而在太原,暴雨中抵达,暴雨中离开,趟着黄泥水赶去采访……一直处于暴走状态的队长,走在队伍前列,为大家打点一切;每一站的负责人,在陌生的城市跑前跑后,定宾馆、查路线、找餐馆、联系校友,异乡的街头是他们焦虑的神情和忙碌的身影;而每一位记者,在采访中专注地聆听,用心地记录,有时也深入地探讨。坦白讲,我在出发前刚刚结识这些队友,但一路下来,我们吃住在一起,相互配合完成任务、分担行李,日晒时分享遮阳伞,趟泥时彼此搀扶;空闲时也会一起八卦,一起看《爸爸去哪儿》,相处十分愉快,当然也会有矛盾,也要彼此包容。我很高兴结识这样一群认真负责、可爱可敬的朋友们,一路走来,我感动着,快乐着,也学习着。
  我们寻访到的校友大多拥有稳定的工作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他们也曾经迷茫,曾经遭遇挫折。他们常常告诫我们,大学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要好好珍惜;学好自己的基础知识,多涉猎与自己专业相关的领域,还要多读书,因为毕业后再也没有那样的时间和资源了;要树立相对明确的目标,做好生涯规划,只有清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才能有足够的动力去实现自己。在7月10日出发之前,面临升入大三突如其来的压力,我还在质疑山大,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而现在我发觉自己更加了解社会、更加了解山大、也更加了解自己了。我们在以往山大人的道路中努力探寻自己的未来,这或许就是我们本次寻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
  望着葱郁的树木和静谧的校园,我在想,这片文化沃土养育了多少山大人,如今他们散落在世界各处,这个地方是他们早已离开而又魂牵梦萦的,但可能一辈子也没有机会回来了。但是,每个山大人心中都有一个山大,那是一种情,那是一种自信,那还是一种对自我的要求,所以百年山大,遍布天涯——“凡我在处,便是山大”。

初审编辑:陈新
责任编辑:大众网山大记者站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