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利居众后 责在人先

2015年12月30日 11:07作者:来源:山东大学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参观考察,并同有关专家学者座谈,他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两年来,山东广大知识分子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民群众需求紧密结合,知行合一,为民担当,迸发出了改变社会、推动历史进步的巨大能量。

  201311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参观考察,并同有关专家学者座谈,他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两年来,山东广大知识分子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民群众需求紧密结合,知行合一,为民担当,迸发出了改变社会、推动历史进步的巨大能量。 

感觉担子越来越重 

    “我们离孔子有多远?今年1111日下午,著名学者、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在山东现代学院作了一场题为《孔子思想与儒学精髓》的讲座。这是他在讲座现场抛给听众的问题。 

    杨朝明自己回答道:这个距离不是时空的距离,是我们对孔子思想、儒家学说、中国传统思想精髓认识的距离,是我们要认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应该对民族优秀文化采取怎样的态度。他进一步解释:2565年的时间距离,使孔子的形象变得模糊,许多思想也遭到了误读。 

    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杨朝明就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生活的指导意义进行了深入解读。讲座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恰好说明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渴望和向往。他说,这更激发了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担当。

    20131126日,对杨朝明来说,是一个特殊与难忘的日子。这天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到曲阜考察,来到孔子研究院考察座谈。

    两年来,杨朝明不知疲倦地从事着儒学研究和推广工作。出去开坛讲学作报告,去了多少地方,讲了多少场,他已经记不清了。 

    为把真实的孔子思想展示给世人,2014年,他出版了《正本清源说孔子》。受中纪委委托,他组织精干力量,结合干部政德教育,逐一编写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教育读本。作为孔子研究院的院长,杨朝明既要加强儒学研究力量,培育人才,又要调动大家从事儒学研究和普及的积极性,仅2015年就申请到4项社科基金项目。 

    “如何在世界儒学研究中掌握更多的话语权,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努力的事情。杨朝明说。今年孔子文化节期间,孔子研究院利用和放大世界儒学大会、孔子文化奖颁奖效应,发布近年儒学研究十大热点,推出《孔子文化奖学术精粹丛书》,首创世界儒学大会青年博士论坛等创新性举措,着力提升孔子研究院的话语权,建设儒学研究高地。 

    被称为圣地一儒的曲阜师范大学教授骆承烈,两年前也参加了与总书记的座谈。一直以来,骆承烈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笔耕不辍,迄今为止已出版书籍百余册,编印讲义超过300万字。为弘扬儒家经典,他还将《论语》搬上荧屏,与其他单位一起拍摄了102集《演说论语》。近期,他正致力于电视剧《孝经》的剧本创作,预计明年将会正式开拍。由其编订的《中华孝文化研究集成》一书(共12册),现已出版至第八册,后续作品将陆续出版。虽然已80岁高龄,但骆承烈仍以耄耋之躯孜孜不倦地奔走在弘扬传统文化一线。从去年1月至今,我受邀到各地讲学就达54次,现在我还要再做十年规划,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努力。骆承烈语气坚定地说。

 

把儒学种子撒向乡村 

    种田耕地的农民放下锄头坐进教室,听大学教授讲儒家思想,这不是电影里戏谑的桥段,而是发生在山东济宁真实的一幕。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种情况,有的人有钱不孝敬父母,但有些人没钱却能孝顺父母。台上讲者发问。 

    “是啊,有!有!台下听讲的人频频点头。 

    “为什么当今社会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有谁能说一说?讲者继续追问。 

    “社会风气变了,很多人只认钱不认人了!一个农民抢先回答。 

    “说得很对,现在是有这样的社会风气。一些地方一些人因为钱,忘记了最基本的孝道。乌鸦都能反哺,对人来说孝顺更是人之常情。” 

    这一问一答的场景,出现在济宁市泗水县官庄村的乡村儒学讲堂上。讲课的是中国社科院儒教研究室主任、尼山圣源书院秘书长赵法生,听课的是农民。 

    夫子洞旁,圣人之乡。在尼山脚下圣人孔子的出生地泗水县,沉睡了多年的儒学文化正慢慢苏醒。2012年底,赵法生和山东大学的颜炳罡等儒学研究者到这里考察,却失望地发现,说是圣人故里、儒学发源地,可这里彬彬有礼的君子之风不仅少见,道德失范现象反而严重。儒家学者有一个使命,在朝则美政,在野则美俗。他们认为,儒家的学问是知行合一的学问,儒家知识分子应该责无旁贷地走出校门,走出象牙之塔,深入到群众当中,尽力来改良社会风气。 

    为了重建被破坏的乡村文化,2013年,赵法生、颜炳罡等儒学研究者决定在农村开办儒学讲堂。因为针对的是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他们不讲道理讲故事,不讲天边讲身边,从孝道、《弟子规》入手,结合村民生活琐事来讲。如今,各讲堂每月开设两次儒学课,已形成了固定的讲课制度。截至目前,仅泗水县乡村儒学讲堂已开课1000余场次,受众9万余人次。 

    “经过两年的乡村儒学教育,村里打娘骂老、小偷小摸的现象没有了,乡亲们也懂得怎样处理公义和私利的关系了。在最早设立讲堂的泗水县北东野村,村支部书记庞德海告诉记者,去年710日,村里完成了电网改造,让村干部没想到的是,这次砍伐村民树木200多棵,村干部没到一家做工作,却没有一户出来打横炮。而9年前那次电网改造,干群之间屡起冲突,好几个村干部被打。看到村里潜移默化发生的这些变化,庞德海从心里感谢乡村儒学所起的作用。 

    目前,乡村儒学已在山东济宁、聊城、潍坊等地不断涌现,呈现燎原之势。在采访过程中,赵法生表示,从事乡村儒学建设的是一个默默奉献的学者义工群体。他们所有的付出,不但没有报酬,还经常自掏腰包,比如往返路费、编印教材、举办活动时购买奖品等。由于许多专家学者的坚持,带动了一批年轻的志愿者,也作为义工投身到乡村儒学讲堂的实践中。

    “乡村儒学是具有责任感和文化情怀的人文知识分子服务社会的一次全新尝试。他们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用儒家思想滋润乡村,用传统美德教化群众,使当地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呈现出令人欣喜的乡村儒学现象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守刚表示,这一现象深层的启示在于,它鲜明地回答了当代知识分子价值取向和责任担当的时代命题,展现出当代知识分子为实现中国梦而自觉奋斗的理想情怀和不懈追求。 

    山东省委党校教授王守光说,乡村儒学现象坚持弘扬知行合一的儒学精髓,献身于民族文化复兴,勇于为民担当,接地气,具有不朽的生命力。 

创新推进图书馆+书院模式

     “扶手、高揖、俯拜……”地处济南市中心的山东省图书馆大明湖分馆尼山书院博艺堂里,一群孩子身着汉服,正跟着书院志愿者颜力向先师孔子行拜孔礼。这是尼山书院志愿者组织的尼山书院少儿国学经典诵读班开班仪式上的一幕。

     为让传统文化起来,山东创新着传承载体。从2013年开始,他们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图书馆+书院的模式,在全省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建设尼山书院。去年512日,山东省文化厅正式印发《关于在全省创新推进图书馆+书院模式建设尼山书院的决定》。同时,尼山书院面向社会招募热爱传统文化,并愿意为传播传统文化贡献自己力量的热心市民,成立了尼山书院志愿者服务队。颜力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此之前,颜力当过计算机教师,从事过IT行业的工作。但了解到尼山书院建设规划和招募志愿者,热爱国学的他加入了志愿者行列。用颜力的话来说,志愿者是尼山书院建设冲在一线的小兵书院承担着国学传承的责任,我们办书院就是让孩子有一个真正读国学的地方,然后在这个地方学有所乐,学有所得,把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颜力说。 

    目前,山东已经在全省建成了123个尼山书院,书院里像颜力这样的志愿者也越来越多,但制约书院进一步发展的问题是师资欠缺,这是亟须补齐的短板。今年414日,尼山书院首期师资培训班在济南开班,来自全省各地的近百位学员聚在一起,接受为期一周的培训。 

    来自威海市环翠区书法家协会的王建波是参加此次培训的学员。他表示,如今基层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日渐高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甚至一些民办国学教育机构也快速兴起,配备优秀讲师的尼山书院必将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极佳场所。 

    “文化部门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职能部门,一定要做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徐向红说,两年来,山东推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十大行动,推动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戏曲创作工程、儒学人才高地建设工程、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等。同时,在探索构建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发、普及推广、传承保护、对外交流工作体系上,精心打造了世界儒学大会、尼山论坛、尼山书院、乡村儒学、乡村记忆工程等文化品牌。 

文化复兴礼乐先行

     今年428日晚,婉转悠扬的邹鲁礼乐中,中华母亲节推进大会暨2015孟子故里母亲文化惠民演出在邹城市体育馆举行。邹鲁礼乐团现场表演了开笔礼”“成人礼”“乡射礼等古代传统礼仪。庄严的礼仪和专业的表演,让现场观众接受了一场邹鲁礼乐文化的教化洗礼。 

    挖掘恢复传统礼仪的想法,源于去年邹城召开的孟子思想与邹鲁文明研讨会。会上,不少文化学者提出中华传统文明的核心其实是礼乐文明,并建议尽快挖掘、恢复邹鲁地区传承的礼乐文化。会后,邹城市立即开始联络本地文化学者。一直致力于邹鲁地区文化研究的董伟承担了挖掘、整理古时邹鲁地区各类礼仪的文献资料的重任。他带领团队研究古代礼乐,还原演奏了宋代政和五年首次祭祀孟子的十一篇律吕谱记载的乐章,开创了国内古代雅乐复原新里程碑。从乐谱、服饰、乐器、礼器、祭器、祭祀程序等方面,还原了宋代《政和五礼新仪》记载的释奠礼,以及束脩礼、加笈加冠礼、乡射礼、乡饮酒礼等古代礼仪。近期,他正在做还原宋代残存的《诗经》十二首古代律吕古谱工作。 

    董伟认为,文化复兴,礼乐先行,礼乐作为文化和道德的一种体现形式,通过挖掘恢复传统礼仪,把传统文化的人文内涵进行活态展示,并赋予其现代意蕴,能给更多的人提供切身感受传统文化的机会。为潜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他曾卖掉一处院落,自费购买了《未央宫四库全书》。 

    一边是恢复挖掘礼乐文化,一边是孟子公开课讲得如火如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虽不同,却都体现了地方文化学者应有的责任担当。在今年由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秘书处主办的中华学子孟子故里行活动中,邹城市孟子研究院办公室主任殷延禄一堂别开生面的孟子公开课——《中国文字与孔孟之道》,让来自全国36所高校的300余名学子领略了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面对大学生国学爱好者竞相发问,身着一袭汉服的殷延禄,现场题写,娓娓作解,以汉字演变的独特视角来解析汉字里的孔孟之道,现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殷延禄认为,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性善说”“养气说”“大丈夫说等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邹城开设孟子公开课就是让传统文化接地气,以这种方式让干部群众更多地学习和传承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孟子故里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风尚。 

打造可触摸的文化

     在今年8月举办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一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歌的《大中华赋》吸引了众多中外历史学家的目光。该赋是山东学者刘长允秉承心中有所坚守,对时代有所担当的思想,积四十年之功创作完成的。 

    史学大会上,《大中华赋》外文版因其质量上乘、制作精美、翻译准确,深受中外学者的欢迎,并被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历史学家关注并带向所在国家,在国外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理解伟大中国文明的绝佳载体,对海外传播中国故事,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 

    如何礼敬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打造可触摸的文化不失为一个极佳的创意。 

    “通过文化体验和讲故事的方式,可以更好地让外国人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华文化。希望学员们通过对馆内中华文化元素的体验和学习,能够感悟体会到中国人的理念和心灵。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表示。 

    “这样的体验非常好,每一处细节都表现着中国传统文化。22届国际历史学会主席希耶塔拉如是说。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得到生动活泼地呈现,传统文化生活化的建设理念非常贴近需求。美国汉学家安乐哲赞赏。 

    他们都在诉说同一个地方——山东大学中华文化体验馆。该馆由国家汉办和山东大学共同建设,是目前国内高校首创的一站式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场馆。 

    作为山东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体验馆位于山大校园里的知新楼,建筑面积近2600㎡。在内容设置上,分为哲学思想、传统艺术以及民俗生活三个层次,包括孔子与儒家礼仪、书法、国画、建筑、京剧、武术、茶道、剪纸等16个专题文化体验区,100多个中华文化微课。 

    面对长达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如何去选择,标准是什么?怎样使抽象的文化得以外化和感知……这些问题一直伴随着体验馆的建设过程。体验馆的主要设计者、山大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宁继鸣,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深沉的热爱和独到的思考。这个场馆应该具有教学浸濡的要求和功能,但绝不是一个空间扩大了的教室。它应该做到分层次有内涵,能讲解有故事,可操作有意思,利参与有收获。应做到发挥大学在民族文化创新中的作用,以教育的方式,实现文化的功能和社会的价值。宁继鸣说。 

    “探索有意义与有意思兼备的传统文化教育和国际传播方式。宁继鸣的话不仅道出了设置体验馆的主旨,更体现了一名大学教育工作者的价值诉求和责任担当:挖掘传统文化在当下生活中的意义,寻找中华文化走进现代生活的路径,展现出中式生活的底蕴、意趣与气象,在有意义与有意思之间努力达成一种均衡,是体验馆上下求索的教育理念和礼敬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乐,天地之和也。中国的音乐讲求的是声律和谐之美。中国人相信这种和谐的声律能够感化世界,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古老的音乐还能发挥这样的作用吗?在体验馆礼乐文化专题区,陈列着一组春秋时期的编钟。此前,美国经典乡村音乐“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古筝+编钟合奏版曾在这里响起。这是中美人文交流重大项目之一的60多位美国大学校长访华团体验礼乐文化的动人场面。 

    当时的古筝表演志愿者裴雨惠在日志中这样写道:随着编钟与古筝齐鸣,开始有人跟着轻轻哼唱,渐渐变成合唱,最后甚至起身为我们鼓掌。那一刻,我的眼眶有些湿润了。不管他们是威斯康星的校长,还是斯坦福的校长,此刻,都只是沉浸在音乐中的听者,听着眼前这东方的古老乐器,发出远隔重洋的回响。” 

    当古老的编钟奏出德国的欢乐颂、法国的玫瑰人生时,来自各国的体验者们无不为之动容动情。音乐无国界,这种来源于生活的文化对话,以及在文化理解基础上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可以让异质文化的人实现沟通,产生共鸣。 

    体验馆原本为留学生和培训孔子学院教师而建,没料到的是,建成后同样受到了全校师生的喜爱,不少学生还成了这里的志愿者。山大一位赴西部支教的研究生曾这样表示:在此经历了一次中华文化寻根之旅……今日读诗学礼,他朝传道授业……我们会把从这里学到的知识和精神带到支教的地方。

    (本报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

初审编辑:陈新
责任编辑:大众网山大记者站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