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评论网]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

2015年12月30日 10:48作者:来源:山东大学

习近平主席致信祝贺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出席大会的中外历史学者中引起热烈反响。《中国历史评论》编辑部近日以“学术对话”“专题访谈”等不同方式邀请国际史学会主席希耶塔拉教授、国际史学会秘书长弗兰克教授、首届国际历史科学大奖获得者格鲁金斯基教授等多位外国学者,围绕着习近平主席贺信的主旨、意义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对话与讨论。相关讨论内容将在今后各期的《中国历史评论》中陆续刊发。这里发表的是访谈弗兰克教授的相关摘要。

  【编者按】:习近平主席致信祝贺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出席大会的中外历史学者中引起热烈反响。《中国历史评论》编辑部近日以“学术对话”“专题访谈”等不同方式邀请国际史学会主席希耶塔拉教授、国际史学会秘书长弗兰克教授、首届国际历史科学大奖获得者格鲁金斯基教授等多位外国学者,围绕着习近平主席贺信的主旨、意义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对话与讨论。相关讨论内容将在今后各期的《中国历史评论》中陆续刊发。这里发表的是访谈弗兰克教授的相关摘要。 

   一、史学大国领导人写给史学大会的信,必然有着非凡的历史意义 

  国际史学会秘书长,著名国际关系史专家罗伯特?弗兰克教授828日在接受《中国历史评论》采访时说,“习近平主席致信祝贺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是中国史学界的荣光,也是国际历史学会和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荣光。我和国际史学会执行局的各位同事都深感荣幸。” 

  《中国历史评论》2014年创办后,曾刊发过弗兰克的两篇文章。一篇是《儒家文明与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发表在《中国历史评论》创刊号上。在这篇文章中,弗兰克强调了世界各大文明交流的重要性,认为22届大会在中国召开,不仅仅是地域的变化,而是人类文明格局的拓展。他的这篇文章还曾对山东大学确定“2011协同创新”的方向产生过直接影响。他的另一篇文章是《第22届大会预示着西方中心主义终结》,发表在《中国历史评论》第10辑上,他认为这次大会在中国举办,“将展示历史学家在摆脱欧洲中心主义或称西方中心主义的研究框架方面取得的成果”。

  虽然在大会115年的历史上,有不少国家的领导人出席大会或向大会致辞。但在弗兰克秘书长看来,习主席的贺信却“有着非凡的意义”,因为中国不但是一个政治大国、经济大国,而且是一个史学大国,“有哪一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拥有如此悠久,而且如此丰富的历史?”所以,弗兰克认为,一位史学大国的领导人写给史学大会的贺信,必然包含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内容。 

  弗兰克认为,习近平贺信中有两句话非常重要,一句是“中国有着5000多年连续发展的文明史”,另一句是“中国人自古重视历史研究,历来强调以史为鉴。”这两句话精确概括了中国这一“史学大国”的特征。“这是一种很深邃的历史思维,对我们认识中国的历史和历史学很有帮助。” 

   二、不同文明、不同国家的相互尊重、相互了解,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唯一途径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是各国史学界平等交流的平台,在过去的100多年里,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促进各国学者交流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作为国际历史学会的秘书长,弗兰克教授对习近平贺信中“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程,应该尊重彼此的选择,加深彼此的了解,以利于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这句话就有着特别的认同。他认为,不同文明、不同国家的相互尊重、相互了解,是消除敌意,维护世界和平的唯一途径。 

   弗兰克强调,国际历史学会多年来一直是向着这一方向努力,也一直在发挥着习近平贺信中所期待于历史学家的那种“积极作用”。在本届大会上,显然已经更多地听到了中国学者以及来自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的声音。“国际性的会议不应该只有西方学者,还要有更多的中国学者和来自世界其他地方的学者。会上当然会有一些敏感的学术主题,不同国家的历史学家可能会对某些观点不赞同,但这不是问题。如果有不同意见,我认为这很好。因为必须要有持不同意见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就是历史学家的责任。因为如果没有不同意见,那就意味着历史学科失去了活力,变得死气沉沉。”

   三、学者之间的互相交流,是史学大会最朴实,也是最高端的目标 

   “这次大会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学问、加深理解的机会”,弗兰克对习近平贺信中的这句话特别赞同。第22届大会的意义当然可以理解得很宏大,弗兰克说,但史学大会其实就是一个学者相互交流的平台。“学者之间的互相交流,是史学大会最朴实,也是最高端的目标。” 

   弗兰克认为,了解与交流是提高史学研究能力的重要方法。他说:“要提高史学研究的影响力,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要走出本国,到其他大学、其他会议去倾听、了解、汲取和发声,以了解其他人的想法、工作方式和对文献的理解。”在讨论《中国历史评论》如何发展时,弗兰克说:“我的主要建议是,尽早走出国门,积累国际交流的经验。随着国际交流经验的丰富,国际影响力也会随之提升。” 

  弗兰克有两位中国学生,巧合的是,这两位学生都来自山东大学。所以,弗兰克说:“在我了解山东大学之前,我就了解了来自山东大学的学术。他们对法国学校、法语文化、法国研究思维的适应能力很强,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我的一个学生的研究方向是义和团运动,这是和中国相关的内容,但她在法国阅读了大量书籍,吸收西方对于中国义和团运动的研究观点,查阅来自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研究资料,并将义和团运动和其他类似的运动进行比较。我认为如果你的研究对象和中国有关,那么走出中国、扩展国际视野将对你的研究大有裨益。我的另一个学生的研究方向是法国史和法国政治民主化,我对她的指导和要求同样是首要要有一种国际视野,要有国际交流的经历和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提升你的研究能力。” 

  四、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

   弗兰克教授是著名的国际关系史专家,在世界战争史和战后国际关系史方面有着突出的学术贡献。对弗兰克来说,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沉重灾难,还不仅仅是从研究中体会到的。“我研究二战,可能主要是出于个人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非常残酷可怕,导致全世界5000万人以上死亡。但也正因为二战期间的颠沛流离,我的父亲遇到了我的母亲。我的父亲出生于波兰华沙,我的母亲出生于英国苏格兰地区,他们没有机会相遇。因为二战,我的父亲在上世纪30年代离开波兰来到法国。1940年法国战败后,他参加了在英国的波兰军队,驻扎在苏格兰,他就是在那里结识了我的母亲。战争结束后,在我一岁半的时候,我们全家来到了法国巴黎定居。我的出生和二战紧密相连,所以从我青年时期开始,我就关注二战研究。在随后的国际关系研究中,我也着重研究了波兰和英国苏格兰地区的关系。”世界大战的“残酷可怕”,也是历史带给人类的教训,研究这一段历史,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真实的历史,是为了让人类不要一再重演各种战争的悲剧。因而,弗兰克特别认同“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的说法,“习近平主席的这一说法很形象,很生动,也很深刻,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的确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 

  今年4月,弗兰克在法国出版了他与另外40名史学家共同完成的一本学术巨著——《1937-1947:世界大战》,在这本著作中,国际史学界开始更多地关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伟大意义,甚至开始重新界定“二战”的起点。“实际上,这次世界大战是在亚洲开始的。19377月,当日本开始试图全面征服中国时,亚洲战事正式启幕。毫无疑问,这一特殊事件发生在欧洲进入战争状态两年之前。”弗兰克甚至认为,“二战开始的时间还可以提前至1931年,即日本入侵中国东北地区的时间。”在这本著作中,学者们还讨论了造成中国抗战被忽视或模糊的原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以来,日本在中国发动战争采取了一个它运用熟练的操作模式:不宣战而是制造一起引发战争的事端,不进行战争动员,也不宣布进入战时状态。” 

  与以往其他关于二战史学著作最大的不同就是,弗兰克的这本著作中特别关注了亚洲和非洲战场。包括“亚洲抵抗力量”、“日本占领体系”、“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日本最终输掉了这战争”,以及“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所导致中日始终不能和解”,都是弗兰克和他的研究团队研究中所关注的“很重要的问题”。因而,这本著作在“二战” 史的研究中具有明显的“转折”意义——“将视野拓宽至全球”,“反对欧洲中心主义,着力从全球视角来重新定位战争”。弗兰克希望通过对二战史的全球化研究,让这场战争的全景更客观地呈现于世人面前。“但这部著作的更大或更现实的意义,仍然是为了让人们从这段惨烈的历史中汲取教训。正如习主席所说,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 (整理:王育济 孙一萍)

初审编辑:陈新
责任编辑:大众网山大记者站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