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政协委员谈提高文化素养:重塑文化人格

2015年05月16日 16:56作者:来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身体力行,倡导领导干部要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世、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不断提高慎权、慎独、慎微、慎友的自觉性。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可以借鉴的修身智慧和从政经验?新时期的领导干部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两会期间,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的一些专家学者,请他们谈谈对重塑领导干部文化人格的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身体力行,倡导领导干部要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世、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不断提高慎权、慎独、慎微、慎友的自觉性。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可以借鉴的修身智慧和从政经验?新时期的领导干部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两会期间,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的一些专家学者,请他们谈谈对重塑领导干部文化人格的建议。

  重视操守 为政以德

  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师范大学正大研究院院长王东林认为,在古代的文人士大夫的观念中有比财富更重要的价值,这个价值就是你在这个官位上能不能为国为民做出贡献。“用《左传》里的说法,就是立德、立功、立言,那叫 三不朽 ,这 三不朽 就是最重要的价值。所以子罕就可以以不贪为宝。因为他是有选择的,他选择了 三不朽 ,这就是他的价值判断。”

  王东林非常看重厚德载物的观念,他认为领导干部越是位高权重,越要修养自己的德行。“为什么有些人招致倾覆,因为你植德不厚,你贪图那么多的财富和名利你载不住,你支撑不起来——支撑不起你的名,支撑不起你的位,支撑不起你的权,也支撑不起你的威,最后也支撑不起你的财富。总之,支撑不起你现有的福。”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文学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左东岭说,过去把那些只懂得追求权力和金钱的官员称为“俗吏”,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不知道他自己其实是一个对社会很重要的角色。他是良知,是社会的中流砥柱。要是有这样一种责任感和自信心,那你做事和做官是一种不一样的感受。“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很需要补课。孔子、孟子、朱子、王阳明,他们的思想都很重视官员的境界和品格。”

  “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和责任感,什么物质利益都是次要的。”左东岭说,“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这方面的智慧,可惜我们现在很少读这些书。大家都纠缠在事务当中,不读马列的书,不读传统的经典,不去涵养自己的精神,把自己降低为一个俗人。他一定不会有太高的理想信念,一定不会有太多的责任感。”

  知行合一 以身弘道

  《中庸》里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中国传统文化讲求知行合一,能够名留青史的人都是以身弘道的典范。

  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正聿认为,知和行是同步的。“我们的传统文化之所以有价值,就是它相信通过一个人的观念就可以改变他的行为。一个人说一套做一套,只能说明他其实并没有认同他说的这套东西,他也并没有想明白那个道理。” 孙正聿说,“法国文学家司汤达说过一句话,他说人走向社会之前,应该送给自己几句格言。他说得非常好,你要信奉一些东西,你就会按它去做。如果你连信奉都做不到,你肯定做都不会去做。反过来讲,如果信奉一些东西,你肯定会在自己的行动中去实践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刘大钧指出,“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一些领导干部将当官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视其为职业而非志业,少了一份操守,缺少了一种弘扬大道的使命感。在一种浮躁心态的驱动下,失去了传统士大夫那种为生民立命的道德使命感,不能做到“知行合一”。这是传统人文精神的丧失,也是传统伦理道德的沦落。

  崇德重礼 节以制度

  “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中华传统文化是责任文化,讲究德治礼序。先哲在主张正心修身的同时,强调礼法相依、崇德重礼,辩证地看德治和法治之间的关系,从治国理政的角度来说这是非常高明的智慧。

  王东林认为,古人说孝,“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其实并非仅止于道德说教,王东林说,“古人的价值观为什么不空?就在这里。是制度让它变得不空的。一定的制度就是一定的观念的具体化、条文化、规则化。”

  孔子说:“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孙正聿认为,这句话还可以颠倒过来说,“非不为也,是不能也”。“这两句话恰好表明了中国古人高超的制度伦理。我有正确的理想信念,我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能做坏事但我不做,我手中有权但我不谋取私利,我手中有钱但我不奢侈,我知道潜规则但我不随波逐流,这就是 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我不是没有这个能力,我手中啥都有,但是我就是把自己当个人,我尊重自己我啥都不去做。没有这一点,仅仅有制度是不够的。”孙正聿说,“但是反过来,仅仅有这一点,没有制度也不行。

  所以还要颠倒过来讲, 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前面说的是人可以自己管理自己,叫不想腐;后面说的是制度管人,叫不敢腐,不易腐。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

  以史为镜 鉴往知来

  从先秦以来,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很关注长治久安的问题,都有一些深入的研究,积淀了丰富的智慧。“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为后人修身治国提供借鉴,同样有着悠久的传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宋镇豪是研究先秦史和甲骨文的专家。他介绍说,现在存世的甲骨文中有很多记载都反映了古人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反映了我们祖先对历史经验教训的高度重视。这些记载可以跟《尚书》等古文献相印证,都是我们研究先秦史的重要文献。

  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葛剑雄认为,历史的经验很重要,但是总结历史经验不是简单的模仿,简单的类比,要吸取它的精神实质,为今天治国理政所用。“现在我们在这方面搞的一些研究还都是浅层次的。”葛剑雄说,古人重视总结历史经验,历代都组织修史,民间也有学者参与其中。古人研究历史,非常重视史实的考据,以编写“信史”为最高标准。在此基础上,新的朝代都要进行制度的更化,成功的就继承,失败的就更张。“现在研究廉政方面的历史,也要吸收这些经验,一定要弄清史实,这样才能总结出有价值的教训。”葛剑雄建议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搞一些专业的历史研究,“早些年王春瑜主持编写的《中国反贪史》就很谨严,对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得都很到位。”(记者 毛东红)

初审编辑:陈新
责任编辑:大众网山大记者站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