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今天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2014年08月05日 21:33作者:来源:

因为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等知名学者、作家曾先后设坛开讲,第24届书博会孔学堂分会场自然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关注。2日,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学典走进孔学堂,畅谈本届书博会“年度主题读书人物”、哲学家庞朴对传统文化复兴的贡献。

  因为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等知名学者、作家曾先后设坛开讲,第24届书博会孔学堂分会场自然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关注。2日,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学典走进孔学堂,畅谈本届书博会“年度主题读书人物”、哲学家庞朴对传统文化复兴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落后于西方文化吗?中国传统文化只属于农耕文明,无法适应工业文明吗?传统文化是不是中国现代化的绊脚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国人。王学典认为,庞朴的学术成就虽然体现在文献学、简帛学、哲学史等多个领域,但他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评价,特别值得予以重视。

  “庞朴1978年就在《历史研究》杂志上发表了重新认识‘传统’和‘孔子’的《孔子思想再评价》一文,这篇文章在‘文革’后对孔子思想首次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肯定,是三十年来中国大陆正面评价和肯定孔子价值的第一声。”王学典说,此后不久,庞朴又在新创刊的《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中庸平议》,对在“评法批儒”期间备受责难的“中庸之道”,给予全面的“平反昭雪”。在王学典看来,庞朴高度肯定“中庸之道”,实际上就是高度肯定儒家和儒家学说,“这是对‘评法批儒’的颠倒,也是对‘儒学’态度上的一次思想解放。”

  “在20世纪80年代,庞朴曾大声疾呼,‘文化’不但有‘时代属性’,更有‘民族属性’;‘民族属性’意味着,超时间、超空间的‘文化’是不存在的;‘文化’不是只有一种‘模式’,而是有许许多多的‘模式’,而且,每一种‘模式’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每一种‘文化’都首先是某一地域的‘文化’,因此,‘文化’的首要属性是‘民族性’;中国的现代化绝不是西方化,也绝不能西方化。”王学典认为,庞朴对“文化”的“民族属性”的发现,为“传统”和“传统文化”的存在与持续开辟了最广阔的前景,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历程上一个重要的贡献。

  虽然在曾经的众声喧哗之中,庞朴的呼声一度被湮没,但庞朴与其文化选择在今天凸显出特别的意义。前来聆听讲座的陕西省佳县燕翼书院院长韩海燕对此感触颇深,他也是本届书博会评选出的“十大读书人物”之一。2001年,当时已年过花甲的韩海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感到十分忧虑,毅然开办了燕翼书院,利用节假日为儿童义务导读国学经典。他认为,在当今社会应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人做起,营造一个人人尊重经典、弘扬传统的读书风尚。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被重估的今天,庞朴当年的呼吁正在成为社会的共识。王学典说,这是庞朴最希望看到的局面。(本报记者 杜 羽 吴 娜 吕 慎 柳 路)

初审编辑:陈新
责任编辑:大众网山大记者站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