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历史学院举办“中华传统文化研习营”
2014年07月16日 23:48作者:来源:山东大学网站
7月8日至12日,由历史学院申报、本科生院批准立项的2014年暑期学校精品项目——山东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研习营”如期开展。活动从五月进入筹备阶段至最终结束,历时两个月。
大众网济南7月14日讯(作者:李昱 司晓明 王宁)7月8日至12日,由历史学院申报、本科生院批准立项的2014年暑期学校精品项目——山东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研习营”如期开展。活动从五月进入筹备阶段至最终结束,历时两个月。
研习营分为课堂讲授与学生实践两部分,充分发挥学院在学科专业、师资力量和文化资源研究方面的积淀和优势,邀请专家学者对营员进行传统文化知识讲解,并通过文化体验、参观实践等方式,旨在使营员近距离触摸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来自历史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文学院和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的17名学生共同度过意义非凡的五天。
鞭辟入里 研传统文化之百态
课堂讲解环节,学院邀请副院长杨加深教授,中国史专业张熙惟教授,文化产业管理系刘玉平教授从不同角度讲授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多种形态。 杨加深教授以“加深印象——中国书法审美”为主题,诙谐幽默地描绘了传统书法的发展脉络,将“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逸”的书法风格进行了全面阐述,并从多个方面分析了书法演变的过程及原因。张熙惟教授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介绍了“务实尚变、与时俱进,崇德尚礼,诚信和谐”的齐鲁文化,并以丰富的史料阐释了齐鲁名人的学术发展历程,指出“山东学术不仅在秦汉时期为主流文化,更在秦汉以后主导中华学术的走向,为中华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刘玉平教授讲授了《周易》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和人生智慧,鼓励大学生要肩负起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使命,逐步形成广泛而扎实的学识,培养理性而灵动的思维方式,并积极而卓有成效地投身于社会实践,脚踏实地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事必躬行 习传统文化之精髓
实践环节,营员们赴大辛庄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山东大学传统文化体验基地、青州历史古街区和青州博物馆、淄博周村古商城进行文化体验、参观实践,近距离触摸传统文化。
在大辛庄考古遗址发掘现场,营员们认真领会郎剑锋老师讲解的考古专业知识,进入探方“知行合一”,通过近距离观察灰坑、墓葬、房址等遗迹,观看“浮选”全过程,亲身体验“刮面”等具体考古操作,增强了对大辛庄考古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在山东大学传统文化体验基地,营员们实际体验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编钟、古琴等音乐文化,剪纸、刺绣等民俗工艺文化,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和书画文化等。在曾经作为古九州之一、拥有7000余年发展史的青州古城,营员们参观了“原汁原味”的昭德古街、北门大街、青州真教寺、青州宋城,了解了青州传统的市井风情与社会习俗,感受了沉淀千年的古典文化气息。在青州博物馆这座全国唯一县级一级博物馆,营员们被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且独具特色的珍贵文物所震撼——赵秉忠的状元卷、东汉的“宜子孙”玉璧、战国玉人、龙兴寺遗址佛像造像……馆中散发出浓厚的历史气息,感染了每一位营员。活动最后一站是淄博周村古商城,古商城主要由大街、丝市街、银子市街等古街组成,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50000余平方米,古迹众多、店铺林立、街区纵横,建筑风格迥异,为山东仅有、江北罕见,切身感悟了周村人文历史和商业文化。
绘声绘色 话研习过程之收获
结营仪式上,师生们畅所欲言,分享活动中的收获与感动。2011级考古专业本科生朱鹏结合三个月的田野实习和研习营经历就珍贵文物的发掘与保护阐发了自己的思考,2012级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司晓明和李昱分别从实践中的发现出发针对“伊斯兰教的方位观问题及其对回族建筑选址的影响”和“周村商业运行模式”作了专题报告,2011级文化管理专业本科生谢洪浩从历史、考古、文博、文管、档案学科之间的关联和写作角度对如何进一步完善活动提出了可行性建议,来自厦门大学的交流生丁晓艺对比了两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培养模式和研习营美好经历,期待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研究生,成为山东大学真正的一员。李婧老师则把本次活动概括为“从文化到思想,从思想到文化”的历程。
历史学院党委副书记朱伟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重大而深远。历史文化学院在学校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以期走出一条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核,融知识学习与人格培育为一体的本科学生培养模式。此次研习营作为系列活动的一部分,采用“讲座+游学”形式,鼓励大家以此为契机,培养自身的民族情怀和担当意识,真正成为中华文化的“笃信者、传承者、躬行者”,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初审编辑:陈新
责任编辑:大众网山大记者站
责任编辑:大众网山大记者站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