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家的世界情结

2012-03-08 17:27:00    作者: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关键词:
[提要]
    王德林先生是名传天下的榜书名家,被誉为“千古探艺第一人”,人们知道更多的是在他在榜书艺术上令人叹为观止的高深造诣,而他敏锐独到的发展眼光却有着更为精采的一面。
    2008年1月24日,在防治荒漠化国际会议上,宁夏林业局王德林局长关于宁夏防治荒漠化和防沙治沙的主题发言,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共鸣,有非洲国家的林业部长问他:宁夏防沙治沙取得的成绩非常了不起,你们的治沙技术我们能复制吗?王德林回答:宁夏的防沙治沙技术不受地区、不受国家及体制的影响,只要你们愿意学习,我们防沙治沙技术培训的大门随时向你们敞开。他底气十足、铿锵有力的回答迎得了国际友人长时间热烈的掌声。一诺千金,责任重于泰山,从这时起,王德林心中就萌生了办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防沙治沙大学的念头。
    从政三十多年,王德林创造了无数个不可能变为现实的成功范例,放眼固原全地区,20年前他在固原县掀起的改革及取得的成就直到现在还为当地人称颂,被誉为“德林大道”的柏油马路,到目前为止,还是固原市最重交通枢纽;放眼全区,本世纪初他创新的全区医药政府招标采购模式在全国推广应用,为全国医改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支持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在我国西部地区率先架起了新农村信息发展的“高速公路”,被自治区党委称颂为“王德林精神”;放眼全球,在一无资金,二无场地的前提下,将一个中专基础的学校办成全世界一流的防沙治沙大学,谈何容易。在当时,许多人一提起这个事,都认为是不可能的天方夜谭。
    王德林办大学的战略构想很快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国家林业局的高度赞成与支持,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多次现场察看校址,指导规划。从一张白纸开始,他认定的事从没有给自己留退路。没条件就创造条件,2009年深冬,在宁夏金沙林场6000亩的沙地上,为了把有限的钱用在刀刃上,联合国UNEP/中国防沙治沙大学在没有鞭炮、没有礼花的低碳环境中奠基开工了,零下20多度的低温并没有档住工人们战严寒的干劲,施工现场再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工业学大庆”式热情高涨的工作场面。在大学城建设的600多个日日夜夜里,王德林去了多少次现场、指导了多少次工作,磨破了多少双鞋,连他自己都数不清了,但大学城每天的建设进度他都了如指掌,他成了建筑工地上工人的熟客。办大学没钱,他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筹集了十几亿元,自治区政府投入2000万元,一所现代化的气势磅礴的防沙治沙大学终于建成了。联合国副秘书长阿齐姆·施泰纳、联合国秘书长特使王之佳等联合国重要官员前后10多次深入大学城建设现场,指导支持大学的建设,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宁夏林业局共同签订了共建大学的会议纪要,联合国/中国防沙治沙大学承担了全世界荒漠化与防沙治沙防治的培训任务,这同时也是中国政府履行全球荒漠化防治公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1年9月,学校开学了,首批200多名学生搬入了刚刚竣工的新校园,与此同时,阿拉伯防沙治沙班开班、阿尔及利亚治沙班等先后开班了,一个3年前的夙愿终于变成了现实,书法家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不办则已,要办就要办出最好的”,他相信凭借宁夏丰富的治沙经验和得天独厚防沙治沙条件,在培养治沙人才的征途上,一定会走出一条全球荒漠化防治的新路子。
孙海燕

editor

更多

相关阅读

 

 

> 进入微博< 热点图片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