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典:当今世界正处于重要节点
将于今年8月在山东济南举办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料将因其首次走进亚洲、走进中国而备受瞩目。著名史学家、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学典这样评价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首次走进亚洲——
当今世界正处于重要历史节点
“2015年无论对于中国还是世界史学界都是一大节点。”王学典认为,“‘二战’后70年来形成的许多历史共识被打破了,现在还有无客观的历史可言?这一段历史我们又怎么评价?难道历史只能从属于现实的利害、政治的选择和国家的利益吗?”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形成了新的秩序,国际史学界对“二战”史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识。王学典认为,这些共识已在2015年被现实利害打破。
在王学典看来,今年5月9日莫斯科红场阅兵是俄罗斯为庆祝“二战”胜利70周年而举行的纪念活动,苏联为“二战”的胜利做出过巨大牺牲,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领导人却集体缺席此次阅兵,从史学角度看,这一个事件标志着人类关于“二战”形成的某些历史共识的被打破。
由此,王学典谈了关于此次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一点看法:今年是“二战”胜利70周年,会议地点又是在中国,中国处于争议的一方,也是为二战胜利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一方,会议议程上却没有关于“二战”史的专题,这实在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中国史学界应当对过去做出评判、对未来做出指示。这是一个历史学家发声的最恰当、也最权威的机会。
王学典感到,国内也同样存在着一个大问题,即:中国史学也同样处在一个“再定向”、“再出发”的前夜。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在2015年前后,历史均已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焦点问题,目前学术界面临的最尖锐的问题,不是经济学问题、政治学问题、社会学问题,而是历史学问题。令王学典忧虑的是,历史观已经被现实利害所左右。
中国正经历两千年来最深刻社会转型
王学典表示,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这一时刻召开带有特殊意义,选择在亚洲、在中国召开,意义更为重大。亚洲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富活力地区且发展空间巨大,亚洲崛起不可抗拒。
中国作为拉动亚洲发展的火车头之一,其内部正在经历着一场人类历史上最为深刻的快速工业化进程,这是一次两千年未遇的大变革,以市场经济的确立为标志的经济变革会导致社会的巨大变革,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于管理国家的方式都会发生相应的变迁。
中国学术界正发生方向性转变
王学典认为,十八大之后,整个中国的精神气候正在被重构,这一精神气候的最大特征是:整个中国的学术界正在朝着更加本土化的方向发展。中国的学术界正在发生转折,国学的复兴、儒学的复兴都是这一方向性变化的必然现象,都从属于这一方向性变革。
“人文学术正在重新主流化。这符合中国学术本土化的发展方向,是中国学术本土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和表征”。王学典认为把中国本土的经验上升为理论,形成一个新的、有别于西方自由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国的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在未来一段时间之后也许会形成新的框架体系,但这也同样需要30年的时间。
对于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期待,在王学典看来,“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这一议题是在中国本土讨论中国最深刻的变化,有可能获得新的突破,这一点最值得期待。
他说,历史科学大会在中国的召开,无论是对中国历史学,还是对中国社会、中国文化来讲都将是一个重大事件,它带有象征意味,与2008年奥运会的在北京举办和2018年的世界哲学大会在中国召开一样,这是中国崛起的表现、中国魅力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