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届 2010年 荷兰阿姆斯特丹
第21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由荷兰阿姆斯特丹承办,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汉斯·布勒姆教授担任组织委员会主席。本次会议采用了会前网络注册的方式,注册人员约l500人。出席会议的有来自世界上44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学家和相关人员,约1300人,提交了741篇学术论文。
中国史学会组织的中国历史学家代表团一行,于2010年8月 21日至29日出席了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办的第21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中国史学会组织的代表团共22人,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 15人,各大学共7人,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任团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于沛任副团长,中国史学会秘书长王建朗任秘书长。中国代表团申办2015年在中国召开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获得成功。
8月22日下午4点,在阿姆斯特丹大学举行了开幕式,阿姆斯特丹大学校长托恩教授致欢迎词,荷兰皇家艺术和科学研究会会长基克格拉夫教授致开幕词。国际史学会主席佩赛特教授进行大会主题演讲,演讲题目:水与知识。
此后,围绕着水与社会发展发表主题演讲的分别有:荷兰皇家历史学会主席沃斯教授,演讲题目是:荷兰历史上水的作用;中国清华大学教授李伯重,演讲题目:水与中国历史;塞内加尔学者西厄布教授,演讲题目:水与非洲的政治想像;加拿大学者、国际历史学会秘书长罗伯特教授:北美历史中的水。由于英语和法语都是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工作语言,在教授用英语发言时,会有法语译文出现在大会主席台上的屏幕上,反之亦然。开幕式还别开生面地请乐队演奏了专门为本次大会创作的“雨”的音乐。
从8月23至28日,大会安排了约119场学术讨论。这些场次的讨论会,涉及到历史学领域的各重大问题和各地区性的问题,十分广泛。大会有三大主题:帝国的衰落;作为文化的城市;宗教与权力。
议题还涉及历史和种族、全球化的历史、生物和植物、伊斯兰、犹太教和基督教的高等教育、历史上的食物和服装、城市暴力、前现代化南亚和东南亚的宗教和社会、媒体移民、性别和教育、信誉的社会历史、国家历史和全球历史、种族、历史研究和法律、19世纪拉丁美洲的国家建立、比较视角、前现代化的海上世界、死人的权利、从古至今的贸易和文明、性暴力:历史和文化、作为历史变化力量的旅行、体育中的国际关系、现代社会中自由和不自由的劳工、历史上的人道主义、战争和占领、欧洲的基督教和共产主义、历史上的军事活动、变化视角中的法国革命、移民与文化变化、东南欧和亚洲、作为面对争议记忆的学校历史、殖民的矛盾记忆、公共空间:概念的运用、非洲和文化交织的殖民帝国、现代历史中的空间概念、征服和人口统计、消费社会和经济变化、前现代化的海上世界、图像大众煤体和历史、从古至今的贸易和文明、全球化世界中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认同、被占领的社会、面向世界历史的社会政策和政治在全球化历史中、国家认同和霸权记忆、城市知识和交流、历史观察中的世界形象、变化观念中的圣徒和神圣生活等,内容十分丰富。会议设立了15个圆桌会议、10个联合讨论会、4个特别会议。中国史学会建议的“中国、印度与日本的现代化比较研究”被列为特别会议议题。
这次大会最重要的特点还是突出了历史本身的全球性。在“民族史与历史的全球化”的专题研讨会上,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世界史中心主任、美国世界历史学会《世界历史杂志》主编本特利以“全球视野中的国史:理论探索种种”为题强调了“全球化”,促使历史学家意识到历史的全球性,开始摆脱国史画地为牢的桎梏,从全球视野审视各个民族国家的历史新趋势,并阐明历史本身的全球性是国史和全球史“全球化”的基础。
全球史的另一个视点是“人”。“大迁徙:全球视角”、“移民与文化传播”、 “移出移入网络与身份认同”、 “历史变迁的一个动力:旅行”、 “近现代初期的各大海域”、“贸易、航运和海上交通网络”、“历史要素:心态”、“文化传播与国际关系”等主题虽侧重各异,但都把人、人的心态、人的流动及其相伴的贸易和文化传播交融等,置于全球视野中考量。
欧洲全球史学会主席、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奥斯丁教授和日本大阪大学的秋田茂教授合作,以“创建真正全球的经济史”为题,谈了经济史的全球性及其在全球史中的地位,强调西方经济主导对世界史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只有一个客观存在,而文化的全球化是交融而多元的。就历史这种具体的文化来看,历史学的全球化也不会是某种绝对真理式的单一模式,历史学的全球化探索是全球文化对话和包容的有益方式。
从组织方面来看,大会采用了会前网络注册和电子邮件联系的方式,报到程序简单快捷、准备充分。但整个大会的会场安排显得有些分散零乱,开幕式、招待会、学术讨论会、会员国开会等不同议程的会场都安排在不同街道的不同建筑里,虽然大会提供了地图,但仍使学者颇有不便之感。学术讨论会的会场大小不同,有时造成众多学者对某个议题讨论有兴趣,却没有位置可坐,只好站着,甚至连站的地方都没有,只好离会的现象。会议上除了散发一些宣传品外,没有系统组织散发论文。
这次历史科学国际大会是成功的。它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讲坛,让世界各国的历史学家可以在他们各自感兴趣的会场上进行交流。大会安排的议题相当广泛,照顾到了不同研究方向的学者,学术性较强。根据参加过一些不同场次会议的中国学者的介绍,会上很少听到政治性的、敏感话题。不少场次的讨论很深入,例如近现代中国与世界、公共空间理论、全球化问题、战争与和平、教科书问题、二战史等,都有很深入的讨论,中国学者参与了发言和讨论。
在大会期间,国际历史学会还举行了两次代表大会。代表大会由国际历史学会主席主持,各个国家学会和专业学会派出一名正式代表出席。第一次代表大会于8月22日上午在阿姆斯特丹大学举行。会议上秘书长作了上届任期内的工作报告,司库作了上届任期内的财政报告,中国史学会代表王建朗就争取2015年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山东济南召开作了申办陈述。第二次代表大会于8月26日下午举行,第二次会议通过了秘书长的工作报告和司库的财政报告,投票选出了中国济南为2015年举办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会址。通过了国际历史学会执行局的改选,新的执委会主席是芬兰人玛丽亚·希特拉(Marjatta Hietala),秘书长是法国人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新当选的执委中有中国史学会推荐的中国史学会理事陶文钊教授以及荷兰人邓布尔、美国人卡仁·奥芬(Karen Offen)、法国人约翰·罗杰斯特(John Rogister)、俄罗斯人比比科夫(Michael Bibikov )、日本人佐藤正幸等。
2010年8月22日,中国史学会秘书长王建朗在国际历史学会代表大会上代表中国史学会正式提出了申办要求。8月24日中午,中国史学会在阿姆斯特丹大学举办招待会,招待国际历史学会执行局成员和各国代表。张海鹏会长在招待会上作了10分钟演讲,播放了中国史学会制作的申办宣传视频,陶文钊理事代表中国史学会回答了各国代表的提问。26日,国际历史学会进行了投票表决,有8票反对,5票弃权,36票赞成,赞成票超过了三分之二。8月 28日在第21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闭幕式上,新任国际历史学会主席向全体与会者宣布,20l5年8月将在中国济南举办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
经过中国史学会的努力和国际历史学会的同意,中国史学会理事陶文钊研究员成功当选国际历史学会执行局成员。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当选执行局成员,具有重大的意义。不但为中国史学界争取了更多的话语权,也为2015年成功举办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建立了最好的沟通渠道。
中国代表团在大会期间专门安排时间与国际史学会秘书长、阿姆斯特丹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等人进行座谈,与他们就加强与国际历史学会的联系问题,承办会议的具体工作日程和方法,承办方与国际历史学会的权力和责任等多方面司题进行了沟通和交流,为2015年举办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获得了很多有益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