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会动态 大会介绍 大会议程 学术新论 大会声音 视频报道 人物专访 图文直播 大会官网 媒体反响

第15届 1980年 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

发布日期:2015-07-21 17:12:00 字号:  

  

 

  第15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于1980年8月10日至17日在布加勒斯特召开。参加大会的国家有67个代表约2600人。中国历史学家代表团在团长、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夏鼐教授和副团长、世界历史所所长刘思慕教授的率领下参加了这次大会。这是中国历史学家第一次派代表团出席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中国历史学家代表团共13人,其中来自社会科学院各研究所的7人,大学3人、军事科学院3人。

 

  这次大会召开时,国际形势十分复杂。除东西方冷战还在继续外,中国和苏联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处于对抗状态。中国代表团为了使第15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从一开始就能顺利地进行,特建议大会允许各国科学家之间可以在科学领域内进行自由的辩论和交换意见,对历史科学中的各种观点进行对比,促使国际上科学合作事业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缓和。

 

  由于东道国罗马尼亚的筹备和组织工作十分周到,大会按照预定的议程顺利进行,取得圆满成功。在大会的开幕式上,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向大会致了贺词,他结合当前紧张的国际形势.强调了国际合作和相互谅解的重要性与历史学家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增进国际合作的作用。

 

  大会的4个主要议题是:东欧——各种文明接触的地带、历史上和约问题的形式、联邦制和多元制国家、社会妇女。

 

  方法论问题有:历史学家的语言,历史教育(主要是中学)在培养二十世纪人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口述历史问题和方法,人口学、流行病、生态学。

 

  古代史的议题主要有:罗马帝国和东北欧蛮族的相互关系、古代东亚国家的形成和它们的相互联系、罗马与帕提亚(安息)之间的黑海和高加索、四世纪中期东南欧的宗教政治问题、黑海沿岸诸文化的相互影响、古代晚期和拜占廷早期的国王和皇帝、希腊文化史中一些有争论的问题、雅典的家庭、公元三世纪的危机、罗马共和国和帝国时期的传记学和社会史、达克人及其文明、赫梯的封建主义及其影响。

 

  中世纪史讨论的问题有:中世纪晚期的土地所有制和东欧发展的问题、十世纪和十一世纪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朝鲜封建国家和古墓壁画年代的确定、中世纪的家庭及其结构、瓦拉几亚右岸的殖民化、九世纪近东的唯理论思想流派、塞浦路斯是十字军东征时代东西方之间的跳板、中世纪早期的欧洲大陆、北海和波罗的海、西方中世纪犹太教、伊斯兰教和耶稣教文化的相互依赖性、利凡特诸国与东欧的贸易、中世纪的史学和历史著作、宗教运动对中世纪早期东南欧语言发展的影响。

 

  近代史讨论的议题最多,列举如下:法国和美洲印第安人的文化联系、近东各国在奥斯曼和欧洲帝国制度中的地位、危机的调解、宗主国和海外社会、清朝统治下的伊斯兰教、十六到十七世纪西方文化中关于俄罗斯的知识的传播、中欧和东南欧各国民族复兴的类型、十六世纪的反政府教派问题、十六到十八世纪的欧洲农民运动、知识分子和政权、中欧、东南欧的启蒙学者及其活动的社会政治后果、寺院不动产是奥斯曼帝国的社会和人文制度、十九世纪下半期俄国进步社会思想与西欧的相互影响问题、19世纪法国和德国的民族觉悟问题、殖民地化以前非洲的依附形式、美洲贸易是欧洲基督教的动力、十八到十九世纪北美和南美的大陆经济、朝鲜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1914年以后英联邦海外自治国家的国际活动、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中立现象、二十世纪争取阿拉伯统一的尝试、二十世纪帝国主义世界体系的衰落和亚洲和平问题、二十世纪梵蒂岗和东欧的外交关系、小国在二十世纪国际关系的作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大企业和管理资本主义的兴起、工人运动和殖民地问题、二十世纪企业结构和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1929—1933年东欧经济危机、二十世纪世界的发展和不发达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挪威经济、东南欧的少数民族、犯罪类型和对犯罪的制裁、作为社会和文化因素的体育、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土地改革、当代科技进步与和平共处、论中国辛亥革命中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的相互关系(1911—1913年)、美国社会的阶级变化、新近独立国家的上流社会之形成、二十世纪工业领导中劳动和管理之间的合作、现代英国各个有组织集团力量对比的变化。

 

  这些问题之中,“和平问题”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一个中心问题,它也是历史科学家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七十年代的国际形势促成的。这个问题,不管是东方的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还是西方的学者,他们最后都共同感到应当对这个问题给以很大的关注。在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提出关于和平的形式和思想问题,其目的就在于从各方面来探讨和寻求实现和平的途径、以便求得未来的普遍和平,在激烈的争论中,学者们一致认为,应当从历史的经验中总结出对当前具有重要意义的结论来。接着大家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认真分析了“和平”这一概念的真正含义,并探讨了人道主义的历史传统,以便为公正的和平、社会进步和时代民主而斗争。

 

  11和12日,国际历史学会各附属和非附属的国际委员会举行会议,宣读和讨论论文。13至16日,按照论文的不同内容,大会分重点论文、方法论和断代史等组展开学术讨论。

 

  17日大会宣布闭幕。在闭幕式上,新当选的十六届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主席、波兰中世纪史教授、波兰科学院院士亚历山大·盖伊托尔和新当选的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秘书长、巴黎第一大学校长、拜占廷史教授爱兰·阿维勒夫人发表了就职演说。新当选的副主席为美国的克里格和意大利的德马尔科。

【作者:摘自《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简史》 来自:宣传部 新闻中心 编辑:苏红燕 责任编辑 :马晓燕 红岩】